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新闻

“爱之,能勿劳乎?”

发布时间: 2021-12-30

    

  “爱之,能勿劳乎?” 

  ——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长城保护 

  系列报道采访札记 

    

  

  系列采访虽已结束,一幅幅具象的长城片段犹然常在眼前浮现—— 

    

  在河西,挺拔笔直的夯土长城古朴雄浑,但墙体和烽堡上,农牧民为通行或避雨开挖的洞穴也时常出现; 

  在陕北,有气势恢弘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也有普通人难以辨识的秦代墩台、因地基损毁而塌掉一半的明代敌楼; 

    

  在河北,有逶迤壮丽的金山岭等长城“名段”,而随处可见的信手涂鸦则令人蹙眉…… 

    

  作为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亟需保护,而保护中的一些问题也发人深思。 

     

  如果我们把沿线农牧民生活、生产对长城的干扰称为“传统型破坏”,那么,当地群众与长城已亲密相伴了千百年,我们制止、处罚和修复此类破坏,如何在强化“保护距离”的同时,又能让人与长城更加和谐地共生?这显然是个复杂、细腻而又很带人情味儿的工作。 

     

  面对工矿、基建等“现代型破坏”,长城显得尤为脆弱。这时候,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不打折扣地落地落实,就需要保护工作拿出足够的刚性来。 

     

  游客、驴友们对长城的不当侵扰,往往颇具“后现代色彩”。对于这些行为人,如何双管齐下,将宣传教育和惩治有机结合,也考验着长城保护者的力量、智慧和耐心。 

     

    

   陕西榆林秦代烽火台遗址和破损的明代敌楼 

  

  记者看到,上面三种类型的破坏,都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中有鲜明体现。长城沿线的检察官们,充分发挥政治智慧、法律智慧、检察智慧,坚决秉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在长城保护领域填写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勤勤恳恳的努力: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除了常规的法律程序操作,往往还得进行大量勘验取证、档案查询、评估鉴定等调查核实工作,更需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获取理解、认可和支持,形成治理合力。 

     

  实实在在的成绩:大到违建工矿的治理,小到鸡栏羊圈的拆除,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案件,一案有一案之结果,办案成效就摆在这儿,看得见、摸得着。 

     

  真真正正的合力:检察公益诉讼是督促之诉,也是协同之诉。如今,长城沿线的文保等行政部门,对检察公益诉讼早已迈过了从陌生到熟悉的门槛。检察官的参与让他们看到了真实的助力,增强了更好保护长城的信心。 

    

  近年来,随着长城保护越来越受中央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加速汇入这项宏伟事业。这里面,检察公益诉讼作为新来者,为这个“朋友圈”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它是一台助推器,以司法的力量,快速推动解决了一些久拖的难题。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检察院的介入,让涉诉十几年的违建通信基站几个月内就得以拆除。它还是一种催化剂,让“小伙伴们”合作更加融洽,从而迸发出更大的文保能量。如甘肃省检察院的检察建议,顺利促成了武威、定西等地长城保护体系快速“升级”。检察公益诉讼能产生如此这般的“理化效应”,一在其独特的制度优势,二是因为长城的魅力,大家都爱它,就不可能不欢迎一切守护它的力量。几个月的耳濡目染让记者相信,在助力长城保护这片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大有可为。 

     

  当然,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些制约性因素也正引起检察人的思考。例如,怎样强化人员和技术、机制等保障,让这项办案成本高、难度大的工作不但能“短促突击式”发力,还能走向长期化、常态化;又如,如何推动立法完善,让这项工作有更明确、清晰、权威的法律依据,等等。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除了行政、司法等机关,研究院、保护中心、高校等组织,在民间,长城保护的力量也在逐渐成长和汇聚。如陕北榆林的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志愿活动的发动和组织;如腾讯公司,正在发挥其自身优势,致力于点燃青少年心中的长城情怀、为长城修复提供数字技术支持等工作…… 

    

  古人云:“爱之,能勿劳乎?”保护长城,是一种力量凝聚,更是一种精神凝聚。 

     

  期待检察公益诉讼在此伟业中再接再厉、行稳致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