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案件被移送至洛南县检察院,检察官翻开卷宗,看到的不仅是一桩盗窃案,更是一个破碎家庭的缩影。2021年6月,父母离异,母亲远赴外地打工,父亲酗酒成性,小林独自居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他靠打零工勉强为生,微薄的收入甚至付不起房租。
2024年9月13日,检察机关委托公安机关进行社会调查,更多隐情展现在检察官眼前,邻居提起小林便感慨:“这孩子见我提重物,总会跑来帮忙”,房东记得自己重感冒时,是小林冒雨买药送上门;出租屋墙上,贴满了他上学时的奖状。检察官在讯问室里见到小林时,他始终低着头,袖口被攥得发白,声音细若蚊蝇:“我知道错了,能给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吗?”
综合考虑小林系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悔罪表现等情节,2024年9月29日,经过听证会讨论,检察机关决定对小林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处理。“这六个月不是放任,而是给你的考验。”检察官将附条件不起诉考察协议书交到他手里,“我们会帮你,但更需要你自己挣回未来。”
2024年10月8日帮教计划随即启动。检察官邀请心理咨询师多次与小林沟通。心理咨询师王老师第一次见到小林时,他情绪低沉、少言寡语。沙盘游戏中,他将书包模型狠狠扔进“河”里:“爸妈离婚那天,我就把书包扔了。”三次心理辅导后,小林终于抬头问:“王老师,您说我还能回学校吗?”
检察官了解到小林的愿望,辗转联系当地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10月25日,检察官将录取通知书递到他手上时,小林的手指微微发抖:“我能上学了?”
家庭关系也在冰封中裂开缝隙。2024年10月28日,检察机关向小林父亲发出《督促监护令》并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如今他每周都准时出现在“家长学堂”。一次亲子活动中,父亲笨拙地给儿子系围巾,小林别过脸,却悄悄擦掉了眼泪。
2025年1月14日,在检察官安排的社区养老院志愿者活动中,小林蹲在轮椅前为老人剪指甲,动作轻柔。“这孩子比亲孙子还贴心!”老人们不知道,这个笑容温暖的志愿者,半年前还因盗窃被警察带走。
2025年3月29日,小林通过了六个月的考察。如今的小林已重返校园,课余兼职电商客服,工资悉数交给父亲补贴家用。检察官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小林举着职业技能技能证书,笑容腼腆却明亮。社区养老院的志愿服务表上,他的名字后多了几行新增记录:“元旦假期全天在岗”“陪李奶奶过生日”。最触动检察官的,是小林在一次谈心时的话:“上周在便利店,我用兼职的钱帮一位付不起钱的老爷爷付了账。”曾经的盗窃少年,如今攥着劳动换来的报酬,学会了给予。
近年来,洛南县检察院依托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帮教机制,通过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开展法治课堂、亲子关系修复、指导学业规划等手段,量身定制帮教方案,助力12名少年就业、15人重返校园。正如检察官在结案札记中所写:“法律既有雷霆之威以正其行,亦有春风化雨以育其心。每一粒迷失的种子,都值得等待破土而出的春天。”
供稿:未检办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