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苑

“粽”是香粘的想念

发布时间: 2020-07-01

端午节前百无聊赖的一个下午,跟着母亲大人学包粽子,她眼神不太好,手也不如以前利索,可是从外婆那儿传下来的包粽奥义   她却熟稔于心,细细给我比划斛叶怎么搭,米放多少,马莲怎么绑,话说完一个粽子也就包成了。自以为是的我一看也就这么回事儿 ,简单啊!自己一上手,便包得七零八落,捯饬了快一个钟才包出勉强让老妈认可的几片粽子。天不是很热 ,水可是出了一身,比撸铁费劲得多,但好歹也算学了一项新技能,心里不由暗嗨!

借着商山洛水的馈赠,山人用斛叶包的长条粽 ,在外乡人看来,可是奇葩,不比江南的小巧秀丽 ,也不比两广的花样新奇, 斛叶长条粽均平淡无奇,内料不外乎黄米、白米、红枣、豆子的组合混搭,可是它够大、份够足,一个顶南粽两个,长方外形亦如人一般规矩守中!外地小巧的粽子来到本地会全线水土不服——卖不动 !!要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纵使你天涯海角踏遍 ,山珍海味尽尝,一到端午临近 ,槲叶叶魔一般的清香远在千里之外,就能把你记忆里的思念大堤凿成渣渣,奔腾成河一发而不可收拾!要是有人问你想吃啥,同步率最高的必然是——想吃我妈包的斛叶粽子。要是撒一把白糖或红糖,凉粽子可以,热粽子最好,一口下去,软糯香甜,吃得人眉开眼笑、满意非常 !!!

地域性的集体味觉记忆终会凝结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哈喇子,到了一定时节,止也止不住,矫情地说,是个叫乡情的妖精在作祟!!!煮洗槲叶、泡米、豆子、枣子,包扎成形,上蜂窝儿煤炉子大火烹煮,即便是一样的材料和工序,各家的粽子味道也不尽相同,而且这种差异也很直白简单,用碎娃的话说就是:你妈是你妈的味儿,我妈是我妈的味儿,父母外出打工被爷奶照顾的孩子甚至会说,我婆是我婆的味儿,你婆是你婆的味儿 。真真是人有百样,味儿有千层。

 “妈妈味儿”粽子往上回溯是“外婆味儿”粽子,想必当年也是在一个仲夏微热的午后,好多外婆给好多母亲言传身教了这套心法秘籍 ,以备在婆家锅头上有个立足之地,饭做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媳妇儿的口碑,一想就很严肃,哪能不用心学,一个技艺就这么传承下来了。

时过境迁,现在的我们当然不会因为做饭的事而为家庭地位惶恐不安,同龄人里会擀面、蒸馍、包饺子的女子屈指可数 (以此为生的从业者除外)。省事便捷的东西,只要有钱,便有人送货上门!女人不必再困在锅头和孩子身上,父母还有余热给帮带孩子 ,青壮年奔走在匆匆的人流里摸爬滚打。

有一天,你的外婆走了,我的外婆也走了,自然规律不需要剧透,人终会作古入黄土,“外婆味儿”演化成“妈妈味儿”,然后呢?没人愿意说,没有然后了,堤决水涌,思念滔天,难道你那会儿一脸懵逼,却怀念的是无菜可做!?老爸味儿的粉蒸肉 剁椒鱼,老妈味儿的炯面、烩面片儿,咱别吃地得劲儿,锅都不洗只顾玩儿手机,窃空受着唠叨舞扎起你刷王者、网购的手,学上一招半式,不为谋生、不为显摆,只为传承家的味道,往后行走江湖,不论你在哪里,手里都有一记原创家肴!

一个朋友的朋友在一次闲谈中讲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学习艺术期间,吃不惯当地饭菜,太想吃臊子面了,但是自己都是吃现成的,哪里会做!初次尝试自己做,电磁炉用到一半儿没电了,臊子还没做好,下午还要赶着上课 ,情急之下竟然把从国内带的板蓝根倒进面条里,稀里呼噜就吞了,听得人哭笑不得!

这俩搭配一块儿,什么味儿?

想想就会吐

一想板蓝根味儿的面,别说让我吃,想想都会吐。因为出国带货受限,他从国内带的一瓶老干妈辣子酱,吃得是弥足细发!每次开罐儿都像朝圣一样,沾那么一筷子头,拌面吃点就很满足,不敢吃太多 ,得为日后省着,因为当地超市从中国进口的老干妈贵得令人咂舌!休学回国后,回到洛南,他在西门口一条街吃到撑,用他的话来说:眼泪都要吃地流到碗里,这次回来一定要把老妈的手艺学到手!容我唏嘘会儿!

与之相反的是,一个92年生的医生朋友 ,却擀的一手好面,包的一手漂亮饺子,做的一手好手工,让人佩服不已 ,据说是从小就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好奇玩儿面的功夫就学了受用一辈子的技能。时间总是有的,与其吃一盘街头高级餐厅见不到厨师的雷同品(米其林三星餐厅可做不出我妈味儿),不如动手还原那份温存,留住家的味道。男子怎样?下厨房也是最强煮夫!女子如何?有厨艺也别具魅力!

时迁事移,

多年后的端午,

商山槲叶飘香,

望你我还知粽子味道!

初记于201666日夜

2020625·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