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自身建设 > 队伍建设

【文化“寻保传”】溯文明之源 守初心之诺

发布时间: 2025-04-18

暮春四月,阳光明媚。我参加市院机关党委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走进秦岭腹地、洛水之畔的洛南县,在洛惠渠纪念馆感悟为民初心,在仓颉小镇触摸汉字源流,在唐澍烈士纪念馆追忆革命精神,在花石浪遗址见证远古文明。这场文化寻访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场检察人初心使命的精神洗礼。作为综合业务部的检察人员,虽不直接办案,却在案件管理和法律政策研究工作中同样肩负着守护公平正义的职责。此次寻访让我深刻认识到,检察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守护。 

历史遗迹中的法治脉络 

花石浪遗址前,百万年前“洛南人”头骨化石,诉说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彰显出先民们的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仓颉小镇中,汉字的演变历程,清晰展现着规范与秩序的发展。而始建于明代的洛南文庙,其严谨布局与分明等级,是古代礼法制度的生动体现。文庙“明德至善”的匾额与检察机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相呼应,诠释着德治与法治融合的智慧。 

案件管理工作就如同文物预防性保护,通过规范化管理守护价值;法律政策研究则类似考古,挖掘制度背后的文化基因。我们建立的一体抓实“三个管理”工作机制,正是借鉴文物保护的风险防控理念,实现了对司法办案的全方位监管。 

红色记忆中的初心映照 

洛惠渠纪念馆中,建设者在物资匮乏的20世纪50年代,凭借“悬空作业法”“土炸药爆破术”等创新技术,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人工天河”,解决洛南旱塬灌溉难题。这与检察机关的司法创新不谋而合,我们探索的“五统一、三结合”案件质量评查模式,同样秉持创新精神,提升了案件管理质效。两者工作性质虽不同,但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一致。 

唐澍烈士纪念馆里,那件打满补丁的军装,诉说着革命者的清贫与坚守。他为掩护战友牺牲,践行了“以群众利益为利益,以群众生命为生命”的誓言,与检察官“公共利益代表”的职责高度契合。虽然我们部门不直接办理英烈保护案件,但通过流程监控、案件评查等工作,同样为捍卫英烈荣光贡献力量,这让我明白,初心无关岗位,关键在于是否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非遗传承中的创新启示 

洛南草编工坊内,宋代草编技艺在“非遗+扶贫”模式下重焕生机,产品远销海外。检察机关在商标保护、合同规范方面的法律支持,助力传统手艺融入现代市场。这使我联想到典型案例工作,我们剖析案例提炼经验,形成《商洛市检察机关案例工作办法》,为办案提供规范指引。 

草编作品的“经纬结构”,恰似案件管理工作中纵向流程监控与横向质量评查的交织,共同构筑司法公正保障网。法律政策研究同样如此,既要把握法治历史脉络,又要回应时代需求。 

寻访归来的履职思考 

返程时,洛南文庙铜钟余音在耳,让我重新审视岗位价值。综合业务部虽不冲锋在前,但通过案件管理“治未病”、法律政策研究“谋长远”,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案件流程监控中,我们像文物修复师,精细管理防止案件“带病流转”;法律政策研究里,我们似考古工作者,挖掘司法规律,为检察决策提供支持。我们组织的检察建议专项评查和评选,推动全市检察建议制发标准统一,以“小切口”服务“大治理”。 

此次寻访,让我深知文化保护与法律监督的本质相通,都需专业精神与为民情怀结合,传承坚守与改革创新统一。作为新时代检察人,我们要守护司法公正如同守护文物,创新履职方式如同创新非遗传承。 

暮色中秦岭巍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我为能成为文明守护者而自豪。今后,我将把寻访感悟转化为工作动力,案件管理求“精”“细”,法律研究重“实”“新”,让综合业务工作既有管理力度,又有文化温度,为检察事业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