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一个诉讼不是结束,让群众学会用法维权才是目的。”在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组织的“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媒体基层行座谈会上,商洛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岳军表示。
据介绍,商洛市人民检察院在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同时,依托检察“双进”平台,为全市1302个村(社区)配备了该院编印的《五类基层易发民事纠纷调处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群众民事纠纷解决办法》(以下简称《解决办法》),为1.2万余名基层干部和1万余户基层群众依法、彻底化解民事纠纷提供详细可行的操作方法,为依法、正确处理基层纠纷提供法治指引。
聚焦“不会”——让调解有方
9月18日,记者来到《工作指引》和《解决办法》的发源地——杨峪河镇民主村。
“他叔你听我说,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你的树都影响别人房子了,你还是赶紧修了吧!”“我出些钱找人把树修剪了也行吗!”翻开摆放在村委会人民调解的《解决办法》,可以看到写有上述话语的漫画对应的是树木纠纷:“主要集中在邻里之间,因树木生长超出自家宅基地范围,影响……”
十几幅生动的漫画便将当前农村基层易发多发的农田林地地界纠纷、宅基地地界纠纷、树木纠纷、饮水纠纷和家庭纠纷等五类常见矛盾纠纷和解决途径,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
“之前和邻居发生地界纠纷时,我就仔细看了《解决办法》,最后在村委会的调解下达成了和解协议。”在调解室,来办事的村民魏甲(化名)拿着手上的册子翻了又翻。
据商洛市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第一检察部主任陈楠介绍,在参与帮扶村日常工作、同其他驻村工作队交流过程中发现:基层民事纠纷易发,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存在不依法进行调解、调而未解、怨气未化等问题,易升级激化矛盾,甚至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影响基层社会秩序稳定。
为推动基层法治建设,填补乡村基层矛盾纠纷依法调解空白,商洛市检察院以所驻村为中心开展走访调研,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以民法典为总纲,结合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了《工作指引》和《解决办法》。
“自《工作指引》和《解决办法》推广使用以来,我们村干部积极学习、运用依法调解的工作方式,民事纠纷矛盾全部调解成功,无信访舆情,无激化风险。”民主村支部书记任先进说。
11名农民工6年讨薪不得,长期多级信访,山阳县人民检察院在其申请检察支持起诉的情况下,主动释明相关法律规定,联合援助律师助其多途径搜集证据,和法院沟通保全欠薪人的执行款,最终帮其追回欠付的2.5万余元工资。
87岁吴姓老人养老问题一案中,柞水县人民检察院在获得其同意后,依法支持起诉,先是帮助吴某诉请法院审理与伍某之间的返还财产纠纷案,追回存折等社保财产;再是帮助吴某诉讼其与南某等人遗嘱继承纠纷,最终为老人拿回属于自己的20余万养老钱。
“实践中,弱势群体诉权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或者不会的问题。”9月18日,商洛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负责人薛瑞妮在座谈会上提到,该院在7个县区综治中心设立12309检察服务工作站,在全市98个镇办综治中心设立12309检察服务点,在人员密集的村(社区)设立12309检察联络点,采取固定、预约、即时接访等模式,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信息联络、线索收集、法律服务等工作,实现检察服务触角延伸基层全覆盖。
同时,该院通过“两微一端”平台公开12348法律咨询热线、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热线、12351工会职工维权热线、12309检察机关举报电话等,给弱势群体提供多渠道的法律咨询服务,明确纠纷矛盾可以通过基层调解、仲裁,检察支持起诉或法院申请支付令、诉讼等途径解决。必要时,针对极端事件主动提供法律咨询,发挥支持起诉职能。
商洛检察机关聚焦诉讼能力偏弱的特殊群体,帮助其依靠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近年来,共支持弱势群体起诉300余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0余件,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追回欠付薪资260余万元。
来源:民主与法制社陕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