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7000块,一分没少!检察院帮了我大忙!”6月27日,家住商洛市镇安县青铜关镇的老关激动地握住回访检察官的手,连连道谢。一年前,在镇安县人民检察院的持续跟进下,拖欠老关夫妇10余年的劳务费终于全额到账。这起看似普通的“小案”,背后却凝结着检察机关守护民生的司法温度。时间回溯到2014年。时年68岁的老关与患有智力障碍的妻子在远房亲戚温某某承包的电站工地务工,老两口一个看场地、一个做饭,辛苦大半年却被拖欠工资24000元。此后的9年里,这对残疾老人拖着病体,辗转于包工头家和信访部门之间。在多方督促下,温某某分4次支付了17000元,余欠工资7000元再三拖延支付。老关本想到法院起诉,但文化程度低、年老眼花,自行起诉确实有困难,又害怕工资要不到还要花出更多,遂来到检察机关申请支持起诉。
“我们俩每天都需要吃药,这笔钱是救命钱啊!”2024年4月,老关拄着拐杖,手里紧紧攥着一沓泛黄的记工单走进镇安县检察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检察官立即启动弱势群体维权“绿色通道”。检察官经调查发现,温某某名下竟有3家注册公司,近期还购置了新车,明显具备偿还能力。“包工头反复强调资金周转困难,但企业信用公示系统揭穿了他的谎言。”主办检察官徐斌说。
为打破僵局,镇安县检察院召开了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村委干部共同见证,向温某某出示其资产证据,并释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案标准。“若在规定时限前仍未支付,我们将移送公安机关立案。”检察官的当头棒喝让温某某终于低头认错。
案件并未止步于口头承诺。之后,检察官联合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突访温某某承包的某工地,现场约谈其财务人员。“我们查到工程方已足额支付劳务费,拖欠纯属温某某个人行为。”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人指出。这一发现为后续执行提供了关键支撑。
5月15日,温某某冒雨将现金送到老关家。次日清晨,检察官就接到老人带着哭腔的报喜电话。老人在电话里说:“10年来第一次睡踏实觉,老伴把装钱的铁盒压在枕头下,半夜摸了好几次。”
结案不是终点。镇安县检察院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整治欠薪活动,建立务工人员维权档案,对60岁以上农民工实行“一案一档”动态管理;推行“支持起诉+执行监督”机制,与法院建立欠薪案件优先立案、执行通道;开展“法治进工地”活动,不定期前往工地开展法治宣讲,发放务工维权宣传材料800余份。
“很多农民工像关大爷一样,不懂留证据、不敢打官司。”该院副检察长郭金荣表示,近期正与人社部门商讨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帮助务工人员掌握固定证据的方法。
回访结束时,老关执意要唱段渔鼓表达谢意。沙哑的调子让在场检察干警红了眼眶。
近年来,镇安县检察院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把支持起诉作为“检护民生”最能“看得见、听得懂、触得着”的体现方式,积极构建“支持起诉+”新格局,联合县法院、人社局等单位会签《关于建立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试行)》,联合县人社局出台《关于建立根治欠薪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以制度规范促进支持起诉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大局,推动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2024年以来,镇安县检察院共支持新业态就业人员李某某、农民工胡某某等40余名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帮助当事人挽回各类损失100余万元。1件案件获评陕西省检察机关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来源:西部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