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镇安县以西20公里的云盖寺镇,地处秦岭南北交界,自古便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交通要塞。这里群山环绕,古道蜿蜒,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犹如一颗镶嵌在秦岭深处的明珠,闪耀着千年文明的光辉。唐代诗人贾岛曾途经此地,留下“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千古绝句,白居易也曾游历附近的太阳洞,并留下题刻,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距离古镇10公里处的刘氏民居,正是其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
近日,这座融合了徽派建筑精致与陕南楚文化豪放的古民居,迎来了检察干警的探访,共同见证这座历史建筑的现状。
徽楚交融的瑰宝,岁月侵蚀下的叹息
刘氏民居始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历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修缮与扩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徽派建筑与陕南楚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刘氏民居不仅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精致与典雅,还融入了陕南地区的豪放与质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刘氏民居由多个院落组成,布局严谨,结构精巧。门楼、前厅、正房、厢房等建筑元素错落有致,围合成多个天井,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对称美,又兼顾了陕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民居内部的雕梁画栋、彩绘装饰,以及高耸的封火墙,无不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尤其是屋脊的高翘设计与墙体的阶梯状构造,既美观又实用,充分展现了徽派建筑与陕南地方特色的完美融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氏民居也面临着严重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部分墙体出现裂缝,屋顶瓦片脱落,彩绘装饰逐渐褪色,甚至有些建筑构件已经腐朽。尽管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保护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移民文化的见证,亟待保护的瑰宝
文化“寻保传”
刘氏民居不仅是徽楚文化交融的象征,也是明清时期移民文化的重要见证。据考证,明清时期,大量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移民涌入陕南地区,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与建筑风格。刘氏民居的建造者正是这一时期移民的后代,他们将徽派建筑的精致与陕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了这一独特的建筑瑰宝。
刘氏民居的存在,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陕南地区的移民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徽派建筑与陕南地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刘氏民居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不破坏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修缮,如何将这一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检察之力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镇安县检察院把刘氏民居的保护作为文化“寻保传”活动的重要课题,纳入检委会重要议事范畴。检察官多次实地走访,发现民居周边环境杂乱,部分建筑构件损坏严重,甚至有坍塌风险,个别屋内还有生活痕迹,堆放有柴垛等容易引发危险的物品。为此,检察院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要求加大对刘氏民居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外部环境的整治,避免出现其他更为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要求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思想意识,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
结语
刘氏民居作为徽楚文化交融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陕南地区移民文化的重要见证。然而,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岌岌可危。通过政府、检察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为刘氏民居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保护与利用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给古居“生命”,还老房“尊严”。刘氏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