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奔涌处,文明如灯明
杨卫辉
近日,我有幸参加院里组织的“文化寻踪忆初心,保护传承担使命”的主题党日活动,赴洛南县参观了洛南县洛惠渠、唐澍烈士纪念馆、仓颉造字博物馆、花石浪猿人遗址、洛南文庙等革命和文化文物遗迹,每到一处遗迹,都让我感慨万千。
站在洛惠渠畔,望着这条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的“人工天河”,我仿佛听见了六十年前铁锤与钢钎的铿锵交响。洛南人民仅凭简陋工具,在粮食短缺的艰苦条件下,以血肉之躯凿穿山崖,创造了“斩断云海引来水,劈开石山灌良田”的人间奇迹。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不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吗?作为新时代检察干警,我们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开展的每一项监督,何尝不是在新时代的“石壁”上凿刻公平正义的印记?洛惠渠精神启示我们,检察工作同样需要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勇气,在法治建设的崇山峻岭间开凿出通往正义的“水渠”。
唐澍烈士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入党志愿书》让我驻足良久,这位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用年仅25岁的生命,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仰力量。抚今追昔,当我们在公诉席上指控犯罪,在案卷堆里寻找真相时,是否也保持着这份纯粹与炽热?司法工作最怕的就是在日复一日的程序操作中消磨了初心。唐澍烈士用生命点燃的火把,照亮我们每一个司法决策的瞬间,提醒我们,每一起案件的背后,都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待。
仓颉造字博物馆里,那些刻画在陶器、甲骨上的古老符号,诉说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传承;而花石浪遗址出土的石器,则将人类活动的痕迹推溯至百万年前;洛南文庙的苍松翠柏,见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面对这些文物遗迹,我突然意识到,检察机关的文化遗产保护监督,保护的不仅是砖石土木,更是文明的基因链条。当我们对破坏文物古迹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时,实际上是在为子孙后代守护文化记忆的“源代码”。这种保护,本质上是对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
从洛惠渠的奋斗哲学到唐澍烈士的信仰力量,从仓颉造字的文化基因到花石浪遗址的文明曙光,这次文化寻踪让我深刻认识到,检察工作从来不是冰冷的法律适用,而是有温度的价值守护。当我们办理涉文物保护案件时,是在与五千年文明对话;当我们开展法治宣传时,是在参与新时代的文化构建;当我们坚守司法公正时,是在赓续“民惟邦本”的政治伦理。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检察机关肩负着双重使命,不仅要通过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还要通过司法实践传承文化精神。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像洛惠渠将山涧之水转化为万亩良田的滋养,我们也要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合理念”转化为现代司法文明的养分。检察事业正如这穿山越岭的渠水,需要在崇法尚德的河床里流淌,最终汇入人民幸福的大海。而文化传承,就是这河床的基石。作为新时代检察人,我们既要做法治建设的“开渠者”,又要当文化传承的“守渠人”,让公平正义之水永远滋润中华文明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