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古代重要的军事驰道,它不仅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更是秦代继万里长城之后的第二大国防工程。这条古道承担着军事运输的重任,是中原与北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随着时代变迁,秦直道的身姿蜿蜒在深山之中,芳草萋萋之间,唯有古旧的夯土诉说着千年的过往。
秦直道遗址(旬邑段),南起七里川南岸,北至景家台,绵延约90千米,保存状况完好。自秦汉时期直至唐宋,这条古道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宋以后才逐渐荒废于野。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道大部分路面虽被植被覆盖,但路基基本保持完好,部分路面至今仍在使用。2006年,秦直道遗址(旬邑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遗址(旬邑段)
2024年以来,旬邑县检察院多次对秦直道旬邑段调令关遗址、石门关、扶苏庙、林场遗址等11处遗址进行寻访,检察官们翻阅秦直道的保护档案,先后3次联合县文旅局实地查看秦直道现状,现场倾听古道的历史渊源,共同见证秦直道的今时往日。
检察干警寻访秦直道遗址
界桩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管理的基本措施和保证,实地走访中,检察官发现秦直道遗址周围虽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但因缺失界桩,导致文物保护区域边界不清,难以对过往人员与活动形成有效的规范和警示效力。旬邑县检察院迅速启动立案调查程序,与县文旅局展开磋商,从政策法规落实、保护方案制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等方面深入交流,全力推动秦直道保护问题的妥善解决,印发《关于推进建立秦直道遗址保护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实现“检察监督+行政保护”双轨并行,为秦直道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此外,旬邑县检察院还开展跨区域合作模式,就秦直道遗址保护共同开展调研与司法研讨,进一步推动秦直道遗址的保护与系统性治理,凝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
检察机关与县文旅局召开秦直道遗址保护座谈会
2025年5月,旬邑县检察院组织干警到秦直道石门关及调令关遗址进行回访。如今,保护界桩正在树立,古道两侧林木遒劲,秦直道盘亘子午岭,在深山密林中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文物保护,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千年秦直道如同铺开的画卷,直观地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更属于子孙万代。守护好千年古道,让秦直道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这正是检察机关职责所在!作为检察机关的一员,我们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以司法之力守护文明的坐标。”一名参与寻访的青年干警在工作札记中写道。
来源:旬邑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潇元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