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XJCMAIL@163.COM

汉滨区:检察之力护航古道 书写文化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横亘在中国腹地的巍巍秦岭,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宛如一座巨大的屏风,将华夏大地分为南北两半。秦岭虽高,但挡不住中华先民交往、融合的脚步,周秦汉唐千余年间,古人循着河谷、山脉的走向开辟了一条条翻越秦岭的古道,这些古道不仅连接起了黄河和长江文明,书写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传奇史诗,还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自然和人文奇观。 

  子午道,系古代长安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的重要驿道,因为从起点到终点为南北向走势,古代称北为子,南为午,故名“子午道”。“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秦末刘项相争时,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所行即子午道。唐玄宗天宝年间,四川涪州给杨贵妃进贡鲜荔枝,取道西乡驿入子午谷,不三日即到长安。民国时期,安康、汉阴、石泉等地到西安往返,不少人还是走这条路线。 

  2000多年后的今天,安康市汉滨区大河镇、紫荆镇、叶坪镇的山水之间,尚存子午古道的历史印记。在紫荆河口的石壁上,古代工匠凿刻的栈孔如星辰般点缀,诉说着商旅跋涉的艰辛,叶坪镇中沟口的潺潺流水,倒映着商队匆忙的身影,大河镇汉王坪遗址更见证了古代城镇的繁荣。 

  检察干警查看子午道汉滨段遗址保护标志碑 

  2025年初,汉滨区检察院来到大河镇、紫荆镇、叶坪镇,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检察官们一边翻阅子午古道的保护档案,实地查看子午古道的现状,一边走访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子午古道的故事。在走访中检察官发现子午古道的部分保护标识牌、界桩、说明牌及责任牌被洪水冲毁,但未重新复立。不少村民叹息:“这条古道以前热闹得很,现在没人管,怕是要烂在山里,被人遗忘了。” 

  

  检察干警了解子午道遗址现状 

  “子午道不仅是秦蜀商旅脚下‘火燎水激’的千年栈道,更是秦岭褶皱里沉睡的文明史诗。青石板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石壁上火凿斧削的栈道孔,共同诉说着两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与市井喧嚣。这条蜿蜒于秦岭褶皱中的古道,既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史诗画卷,也是文明传承的脆弱纽带。然而,保护标识牌、界桩、说明牌及责任牌的缺失,正让这份鲜活的历史记忆逐渐褪色。保护子午道,需以法治之力唤醒人们对这条千年古道的记忆与敬畏。检察力量守护的不仅是古道的物理形态,更是文明血脉的延续。”参与寻访的一名干警感慨道。 

  汉滨区检察院迅速行动,启动立案程序,并与汉滨区文物保护部门召开案件磋商会。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文广局联合镇政府开展“古道焕新”行动,相关行政单位积极采取措施,重新制作并复立了保护标识牌、界桩、说明牌及责任牌,加强了对子午道的保护。 

  文物保护部门为检察干警介绍子午道保护情况 

  这场守护行动中,检察官们既是办案者,又是文物保护的传播者。他们在寻访过程中向村民耐心地讲解古道保护的重要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自觉充当古道的守护者。正如一位参与保护的村民所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路,现在有人陪它们说说话了。”当春日的阳光洒在焕然一新的界碑上,新立的说明牌在绿树间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法治不仅是刚性的约束,更是文明的传承。 

  “从秦岭深处到汉江之畔,检察官们以法为盾,为千年文脉注入新的生机。通过参与寻访工作,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古道长度,更是法治守护文明的坚定信念,这种使命感将不断激励我们在文物遗址保护和文化传承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位参与寻访的干警感慨道。 

  来源: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潇元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0502626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77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新街1号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邮编710004

Copyright 2012 by www.sn.jc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