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大地的褶皱深处,略阳宛如一颗遗世明珠,静静承载着岁月长河中秦蜀古道的悠悠古韵。故道,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古道,曾是古代中国西南与西北交流的咽喉要道,商旅络绎、政令畅达,马蹄与吆喝声交织出繁华盛景,虽历经千载风雨,其遗迹仍如大地的脉络,潜藏着无尽的历史密码。
故道是关中入蜀最早的交通要道,因过境蜀道要津略阳县(唐宋兴州)、沮县(汉置)而变迁颇多。故道沿嘉陵江河谷而行,北始宝鸡陈仓,南经凤县、甘肃徽县、陕西略阳入蜀,从上古至清代至少有九条蜀道(故道、沮水道、陈仓道、祁山道、青泥道、嘉陵道、陈平道、郭公神道、三川道)围绕故道盘折缠绕。因此《史记》载“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故道略阳段遗址于2014年6月9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略阳县白水江古镇城门遗址
2025年初,略阳县检察院在寻访故道时发现,嘉陵江故道遗址旁河道内存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不仅影响周边生态环境,还对故道整体风貌造成破坏。该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专项整治嘉陵江流域河道乱堆乱放问题,完善长效监管机制。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嘉陵江流域河道整治,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升古蜀道保护的公众知晓度,凝聚古蜀道保护社会共识。
如今,故道略阳段嘉陵江流域恢复了往日的清澈,河水流淌间,仿佛又重现了昔日秦蜀古道上舟楫往来的繁忙景象。
检察干警寻访故道遗址
从青泥河进入石梯子沟约4公里,残存一段沿山崖而凿的石阶,青苔覆盖、杂草丛生。对面绝壁上刻有一方清嘉庆十年八月由任大七作序的《重修道路碑记》摩崖,字迹清晰。当地村支书介绍:“这条路在六七十年代还用着呢,后来修了大路,这条古道才渐渐没人走了,杂草丛中还留有许多古道痕迹,我们也准备把古道清理出来,好好保护起来……”检察干警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
青泥古道的石梯沟遗迹
检察干警们在寻访中不禁发出感慨,“在探寻故道遗迹的行程里,我们愈发深刻地触摸到历史的纹理与文化传承的脉搏。这些古栈道,绝非普通的交通遗迹。它们是历史风云变幻的忠实记录者,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伟大精神的生动象征。故道上每一道磨损的石痕、每一处斑驳的栈孔,都深藏着岁月的记忆与先辈的荣光。保护古栈道,就是守护民族的根脉,传承先辈的精神火炬。我们定要守好这些珍贵古迹,更要用心用情讲好它们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复兴奋勇前行。”
来源:略阳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潇元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