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XJCMAIL@163.COM

褒斜道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7日

  《陕西日报》2025年4月9日 

  褒斜道 


  褒斜古道所经斜水河谷 

  褒斜道,因沿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得名褒斜道,全程500余里。褒斜道在中国历史上开凿早、规模大、沿用时间长,是南北军事攻伐和经济文化交流必经之道。 

  飞栈连云是坦途 

  古褒斜道从褒谷口出发,沿褒水河谷向北,在留坝姜窝子折向东北方向穿越秦岭,出斜水河谷,经眉县抵达长安。自商周至秦汉魏晋各代,这条路都是川陕之间的重要通道,但原有线路尤其是北段斜水河谷非常狭窄,水流湍急,夏秋时节经常受到洪水冲刷,要么栈道被损毁,要么栈道上的淤泥没过脚踝,往来行人苦不堪言。 

  从唐初开始,人们就尝试将陈仓道北段和褒斜道南段线路连接使用。在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有了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新修“自散关抵褒城”道路的记载。这条路在宝鸡大散关至凤州之间取道河谷开阔、道路平缓的陈仓道,然后从凤州折向东南开辟新路,进入留坝至武休关,再与秦汉褒斜道连接,然后沿秦汉褒斜道南段抵达褒城。这样的连接虽然绕行了一段,但既避开了褒斜道的险峻、陈仓道的迂折,又利用了陈仓道的舒缓开阔和褒斜道的便捷。 

  绕行凤州的这条路被称为唐宋褒斜道,也就是连云道的前身。也许是因为道路盘旋于崇山峻岭,高可连云,被称为连云道,道路名称最早出现在元代编修的《析津成》的《天下站名》中,它也被称为“北栈”,对应去往成都的“南栈”金牛道。元、明、清各代都是长安与汉中之间,同时也是首都北京与四川成都间最重要的一条道路,作用远在其他道路之上。 

  元代之前,汉中向北翻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曾被作为官方驿路,而从元代开始,连云道的地位逐步凸显。元统一全国后,就把连云栈作为川陕驿道北段的唯一官驿。 

  而元代新开辟了凤翔至甘肃泾川的麻夫川驿路,与京都西去察合台后王封地的驿路连接起来,北起凤翔的连云道,作用随之提升,成为连接首都北京与四川成都之间最重要的一条官驿大道。明成祖永乐年间又修通了从乌思藏(今拉萨)至雅州(今雅安)的驿路,雅州与成都相连接,这样就可以沿金牛道、连云道经陕西去往北京。这条驿路的开辟改变了此前中原与西藏地区往来要走旧时的唐蕃古道,也就是以甘肃、青海为主要入藏通道的旧格局,改为由四川入藏。因为气候条件优于唐蕃古道,也没有唐蕃古道上蒙古部落的侵扰,这条路逐渐成为入藏首选,而出陕入川的连云栈也成为“川藏通衢”。 

  此时,连云栈道已不仅是联系川陕的重要通道,而且因线路走向还连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数省区,成为联络整个大西南的交通干道与转运中心。全长600多里的路上每40里到60里就有一处驿站,共有11个驿站,每个驿站根据规模大小,配备有不同数量的驿马、马夫,并有朝廷拨付的专项管理经费。川藏上层统治者定期进谏朝廷和纳贡行经此道,西北内陆地区与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发展。中原汉族商人和各少数民族商人经由此道,深入内地与西南民族地区更加普遍。物资的交流、宗教的传播、文化的融合在连云道上日渐繁忙与紧密。 

  秦汉时期的栈道距离河面不高,而木结构的牢固耐久性也比较差,易腐朽损坏,导致栈道屡毁屡建、工程量浩大。隋唐以后,人们掌握了开山筑路的本领之后,道路便向更高处发展,一些栈道改为碥道。元明清时,火药被广泛运用到碥道修筑中,更多的险峻路段的栈道被石碥道所代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诏令普定侯陈桓补修连云栈道,在褒谷口为避开鸡头关的险峻,修筑了扁路翻越七盘岭。此后弘治、万历年间,都有大规模维修连云道的记录。 

  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由宝鸡经连云栈道赴汉中视察,捐金募工,修整险段、加固栏杆,破碎移除山脚挡路的巨石。尤其是青桥铺南有一处,原来上方是陡峭的山崖,下方是约三十丈的深渊,行人几乎是攀爬通行,稍不留神就可能葬入鱼腹,被人称为“阎王砭”,修整后险象全无,改名为“观音砭”。 

  道路更为平坦,维养制度也逐步确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随倾随修”的维养制度确立。将拨款作为道路的维修基金,通过商业运营,每月把生出的利息汇入官账中。小的缺损由州县捐资修理,大的修补则动用拨息银,另外还有“岁修费”等专项经费。尤其是道光、咸丰年间,连云道几乎每隔5年大修一次,从宝鸡县始到宁羌州止,木栈道也逐步被石碥道所替代,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沿连云道修筑川陕公路,连云道的历史走向终结。 

  回望从唐初至民国的约1300年间,连云道作为川陕间的官方大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川陕公路的线路走向基本上沿连云道规划建设,最长的改线只有凤县至留凤关间的一小段,连云道选线的科学性由此可见。川陕公路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316国道对其线路走向的承袭,也使得千年古道的生命又有了新的延续……  

  古道驿站歌 

  穿越秦岭最壮观的道路,就是古蜀道。古蜀道最壮观的主干线是褒斜栈道,正如李白《蜀道难》所描写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从古至今,不断地升级改扩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路上有很多古代驿站,是蜀道重要的中转站。 

  南来北往的商旅、诗人、官员、部队在那里歇脚休息住宿,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故事。无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木牛流马的大军,还是诗仙李白都在驿站停留过。 

  明清时入川驿路仍走褒斜道,在宝鸡至褒城间设驿11站,计有陈仓驿、东河驿、草凉驿、梁山驿、松林驿、留坝驿、武关驿、马道驿、青桥驿、开山驿,全程630里。明清经济繁荣,驿站的作用也更加突出。 

  马道驿遗址 

  马道驿遗址至今还能找到,在汉中留坝县马道镇,姜眉公路边,宝汉高速公路也从旁边经过,群山巍峨,风景优美。在一座石碑上,我发现了马道驿的历史,周围还散落着一些古代石刻。一条小河流过,河上有座铁索桥,叫樊河桥。 

  清初张邦伸《云栈纪程》记载:“马道驿备驿马五十四匹、马夫二十七人、协济二人。”可见马道驿是官方经营,有编制,有设施设备,是栈道上不可或缺的补给站。 

  那时马道驿规模很大,已经发展成一座集镇。旅馆、马棚、茶馆、饭馆、酒楼、草料场一应俱全。这些废弃的建筑石雕,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很多朝廷大员、文化名人都在马道驿留下诗歌,比如明朝兵部尚书张佳胤的《马道驿丞歌》:“马道驿臣八十五,身寄西秦家东鲁。耳聋齿脱鬓如霜,出入逢迎状伛偻。路接青桥与武关,栈道崎岖无与伍……”从诗中,我知道他沿途还经过了青桥驿和武关驿。 

  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宿马道驿,历程收入其著作《秦蜀驿程记》及《后记》,沿途写诗很多。性灵派三大家之张问陶一生六经栈道,遍访名胜,留诗数百首,其中有《由马道至武关即目》。 

  马道驿最有名的古迹是萧何追韩信处,有古碑亭,一碑刻“寒溪夜涨”四字,嘉庆十年马道驿丞黄绶立。另一碑刻“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落款为大清乾隆八年。 

  古亭、古碑、古桥、古树,山上还有一座古庙,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你想,古时司乘旅客一路劳顿至此,突然发现改变历史的古迹,自然流连忘返激发兴致,由此催生了探索发现的旅行产业。乾隆嘉庆年间,文化人特别喜欢访碑,碑学兴起。 

  留坝栈道边又修建了更为庞大的张良庙,历史遗迹很多。下一站就到了汉中府,还可以探访望江楼、拜将坛、武侯墓、石门摩崖等三国两汉名迹,通过实地考察,印证书本错漏,更加理解栈道的非凡意义。兴致更浓,诗兴大发,留下许多诗词楹联石刻。顺道吃点热面皮、菜豆腐、核桃馍等特色小吃,更加不虚此行。在那时,旅行经济就已兴起。 

  过了马道驿,出了石门栈道,就到了褒城县,褒城驿在唐朝的时候规模非常庞大,设施极为齐全,建筑雄伟,具备吃住游一条龙服务,号称天下第一驿,诗人元稹曾经七次经过在此住宿,留下很多诗篇。 

  褒斜栈道通往成都,是前往祖国西南的主干线。翻越秦岭,前往祖国东南的主干线,主要是蓝关道,经过现在的商洛地区。其间,也有不少驿站,比如著名的蓝桥驿,也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诸如蓝桥相会等。通往江南佳丽地,一路交通更为繁忙,韩愈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 

  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广为传唱:“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元九就是元稹,那时候的诗人不是在路上,就是在驿站。 

  驿站最有名的诗歌当属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座驿站位于秦岭以南的商州,诗人对驿旅生活和心情有细致精妙的描写,是驿站文学的精品。 

  但是诗歌终究是诗歌,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我不知道。就像《商山早行》这首诗,直到今年的一天,我走西商高速,经过板桥收费站,我才知道板桥是一个地名,商州板桥镇。我突然想起那首诗,这就是《商山早行》的写作地点。这里当时有一座驿站,景色非常优美,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每一个字都不是白写的,每一个字都有出处,因此更加叹服古人,原来这神来之笔确有出处。我看见周围的山川村落、小桥流水依然还是那么的古朴,就像诗中描写的一样。 

  就这样,我有了新的爱好,寻找前人的足迹,寻找秦岭驿站,探寻古代文化。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王丽红 李虎 

  鸣谢:陕西省交通运输厅 

  编辑:张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0502626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77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新街1号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邮编710004

Copyright 2012 by www.sn.jc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