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又称陈仓道,蜿蜒于险峻的河谷险峡之中,是蜀道秦岭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道自益门古镇为起点,向南沿清姜河西岸前行,经大散关后出谷即至汉中,《辞海》对故道的记载中也有“刘邦自汉中由故道出,还定三秦”。渭滨区辖区内故道遗址全长约19千米,由渭滨区益门村二组至秦岭梁垭口,行政区划皆属渭滨区神农镇。据文献资料记载,民国初年,清姜河西岸岩壁之上仍有密集的栈道,1955年宝成铁路修建取道于此,浇筑水泥,砌石加高,旧时遗迹已难以寻觅。民国时期修筑的宝汉公路均沿故道拓宽而建,后建成的川陕公路多数亦是修建其上。
沿故道行驶约11千米后,便至关中四大关大散关下。大散关,亦称散关,是关中四关之一,形势异常险要,为“秦蜀之噤喉”,既是终南山西端尽头,又是陇首东起的开端,清姜河萦绕其间。昔日的大散关是“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限”的雄伟关隘,横锁陈仓古道,形势险要,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大散关遗址尚存,1937年10月,我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赵祖康曾刻碑石于崖壁上,上书“古大散关”四字。1949年7月10日,彭德怀司令员曾率领第一野战军与胡宗南部,激战于散关之上,除部分残敌经宝汉公路退守至汉中,其余全部歼灭。
大湾铺村村民为检察干警讲述故道的历史
故道线路图
宝鸡市渭滨区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和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工作要求,多次深入神农镇周边村落寻访故道遗址。通过实地走访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查明渭滨区辖区内故道遗址多因民国时期宝汉公路(现为川陕公路)及1955年宝成铁路的修建取道而覆盖,西出大散关后的少量故道遗存也因“716洪灾”毁损。
“我小时候经常听父母和村里的老人给我讲,民国25年(1936年)以前,故道一直是人们出行的主要道路,包括后来修建的宝汉公路、川陕公路以及1955年修建的宝成铁路,基本都是在故道的线路上修建的,现在出行比以前便利太多了,但是故道遗址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寻访中,大湾铺村一名耄耋老人对检察干警说道。
结合寻访中了解的情况,渭滨区检察院多次同相关职能部门就传统文物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并积极推动区域内历史文物、文化遗产保护等协作机制的建立,加强保护宣传力度,凝聚多方保护合力,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检察力量。
检察干警实地走访故道原址
一位参加寻访的年轻干警说道:“传统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库,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记忆,保护文物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工作。文化‘寻保传’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守护过去,牢记历史,更是面向未来,只有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回顾故道的前世今生,从最初的蜿蜒曲折,到如今川陕公路的平坦宽阔,这一切都是对‘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川陕公路上骑行的旅者、连接各村的村际大巴、道路两侧树荫下乘凉的村民,这些具象化的幸福,便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温暖的注脚。
来源:宝鸡市渭滨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张潇元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