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XJCMAIL@163.COM

清明祭思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3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节到,徘徊在人生中又一个小的分叉口,充满很多无底的惆怅。梧桐更兼细雨,勾起对逝者的思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清明节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踏上故乡的路,脚下青青的小草,田野绿绿的麦苗,田边黄黄的油菜花。一股青涩滋味清香扑鼻而来,眼前浮现已故亲人微笑着迎接我们回家的情景。 

  老家门前依旧是一排柳树,摘上一支新鲜的柳枝,系上一串飘坟纸,来到先祖的坟前,不知何年先辈的坟头长出了一棵柏树,历经百年风霜,已长成二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老年人都说这是先祖积德,我深信不疑。我的祖先、奶奶都长眠在这棵柏树下,捧起坟前的土,堆在亲人坟头,跪在亲人的身边,深深地叩头拜下,泪水沾湿了脸庞,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奶奶的身形犹在眼前,头戴自缝的二片帽,穿一身中式斜扣衫,捡着门前路边丢弃的锈铁钉、碎玻璃……怕扎坏了路人脚底。 

  小时候爸妈总是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着,奶奶挑起了照顾我们姐弟三人的重担,她是又当爹又当妈,那时家里很穷,为了让我们能好好的长身体,奶奶总是把白面留给我们吃,她常唠叨的一句话:有命爬山无命入海,有出息念书就是砸锅卖铁也让你们念 

  奶奶有一颗菩萨般的心肠,她常常在我耳边说:“帮忙别人就是给自己积德,以后的路也好走”。记得上大学那年,临走时奶奶给了我一包针和一团自制的棉线,语重心长地说:“苦日子不怕,再苦也别忘行善积德,这针是给自己和别人缝扣子用的,这线叫万里长,不能吝啬,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铺路”,朴实的语言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让我受益终身。 

  其实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去了的人,人们平时不见得会记得住逝去的人们,只有像清明这样的节日里才会去缅怀。就像高翥写的那样:“落日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生与死,阴阳的两个极,是生命的分界线,是动与静的自然。生者是动态的自然,逝者静静的长眠于地下,静静的转成一堆黄土,人生不长寿,何事不重来? 

  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清明节,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心境汇聚在一齐。 

  (作者:西乡县人民检察院 王娜 编辑:王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0502626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77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新街1号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邮编710004

Copyright 2012 by www.sn.jc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