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将画上句号。这一年,我从可以独立办案的检察官变成了检察辅助人员,经历了第一次出庭、第一次演讲。回过头看这一年,有过心酸、也有过喜悦,有失败、也有一些小确幸,尽管有过太多“蓝瘦香菇”,但我依然愿意去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关键词一:办案
今年已经在侦监部门工作四年,也算得上一个“老侦监”了,但遇到案件免不了本领恐慌,从年初办理的第一个案件高某等人涉嫌故意伤害案,当时形成了三种观点,分别为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面对厚厚的案件材料,内心无比焦灼,因为我深知“事实不能没有,人头不能搞错”。为了能够还原案件事实,我与同事亲自查看了案件现场、查阅了相关案例以及学术期刊,与前辈们讨论交流,最终迎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案件顺利解决。其实每一个案件背后倾注着办案人员的心血,不能只是就案办案,要尽量让自己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成为精品案件。办理的第二起案件是熊某等人涉嫌寻衅滋事案,在看守所讯问一个犯罪嫌疑人时,其提到自己曾经当兵时是武警,如今却是武警在外围看守他,心理很不是滋味。人生可能走上歧途,但知道迷途知返就还有希望的。见过的犯罪嫌疑人有只为哥们义气就寻衅滋事的王某、为发横财而去“挖宝”的李某、耍小聪明骗人的田某、铤而走险而贩卖毒品的韩某、疏忽大意开车撞人的赵某、一时冲动而放火的王某、拐卖亲生骨肉的吴某、强迫辍学中学生卖淫的高某、将刀捅向警察的周某等,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恍若一个缩小版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前沿,看到太多人性的恶,但依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关键词二:演讲
由于性格倾向于安静,很少当众讲话,年初预防职务犯罪部门有一个演讲竞赛,却被推到了屏幕前。虽然个人平时比较喜欢观看语言类节目,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感觉力不从心,最主要的是容易紧张以及对预防职务犯罪部门业务的生疏。为了不给自己与单位“丢人”,翻看了四五个月以来的《检察日报》预防专刊,并向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同事请教,最终多次修订讲稿。一个人面对相机录制成视频,从语言流畅度、感情色彩、逻辑条理等方面去规范自己。竞赛一直从四月初准备到九月份,这个过程感觉十分焦灼,通过第一轮的选拔进入了决赛,在决赛的时候,抽签以1号的身份取得了最后一名的成绩,市院颁发了一个优秀奖以示安慰。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作为一名检察官,说话的能力有待提高。回到单位,我将奖杯放到了桌子上,以此警醒自己:不骄不躁,永远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因为距离优秀还很远!
关键词三:开庭
在考入检察院的时候就幻想过自己在法庭上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的潇洒状态,但一直没有能力与机会去尝试。民行公益诉讼的案件在确定出庭人员时,领导安排让我辅助出庭,那一刻有点紧张,怀疑自己作为一个“门外汉”无法胜任工作。参与到这个案子后,两次去渭南蒲城县调查取证,在泥泞的山沟中行走、从倾斜的山坡中翻越、垃圾堆中的针头刺穿过鞋子、被草丛中的死蛇惊吓过,有过打退堂鼓的时候,但我知道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12月1日,在眉县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实际情况比预期要好很多,忘不了开庭前一天晚上与小伙伴们熬夜讨论案件、相互分工、研究多媒体示证系统,整个庭审中我脑袋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尽力让第一次出庭不要有太多的遗憾,努力做好配合工作。庭后获得对方当事人及辩护律师称赞,不管是客套话还是真话,我都当成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关键词四:新媒体
作为一名90后,我认为自己还年轻,要敢于尝试新事物。今年第一次接触微信公众号是世界读书日的时候,虽然是一个“伪书迷”,那也得装得像啊。当即策划编辑了一期《世界读书日:检察官们都在读哪些书?》被市院、省院微信公众号转发。我一直思考如何让新媒体与检察工作相结合,既有趣又有料呢?之后创作了《侦查监督之审查批捕》、《他们是怎样的犯罪嫌疑人》、《检察官课堂:数说犯罪——盗窃罪》等实务类新媒体文章。作为一个业余的新媒体发烧友,必须将原创性与质量放在首位,我希望每一次的传播都是别具一格或者有影响力的。对于文案策划、音频、视频制作基本功为零,提升空间很大才更需要努力,每一次的熬夜制作、思想火花的撞击,最终都将收获心里的那份欣慰就足够了。
2017年已经逝去,行走在2018的前端,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够去跑一次半马、读几本好书、写几篇好的文章,既然岁月未曾饶过谁,那么我们又为何要饶过岁月?
(作者:扶风县人民检察院 张建国 编辑:祝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