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轼的诗词中的一句,据说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小时候读到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也甚是喜欢。
苏轼,号东坡居士。这位诗人,从此耳濡目染到大,是学生时代课本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有诗千篇存世,唐宋八大家之一。伟大的诗人,这应该是世人普遍对他的印象吧,我也不例外。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关注这位有趣的诗人,虽然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距今千年,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可爱诗人散发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时代喜欢诗歌,喜欢摘录,苏子的诗不知道在读书笔记本上手书抄写了多少遍。但是一切热爱的源头来自于观看央视的纪录片《苏东坡》,2017年是苏子诞辰98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几集,无法淋漓极致的向世人展现苏子的才趣与坎坷,可是已经足够让我对这位可爱的诗人产生敬畏和崇拜之心。
那时正值我公务员入职前的几个月空闲期,反复看了纪录片五六遍,被这位人格魅力四射的诗人深深折服,也第一次知道苏学是与红学相媲美的另一门大学,粉丝散布全球各地,是中国的另一张名片。怀揣崇拜敬畏好奇之心,买了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至此我开始了解读苏东坡之旅。他其实是个全才,林语堂先生在书中的这段总结很是精辟到位:“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世上这样的全才应该屈指可数吧。
工作后自己的闲暇时间很少,每天忙碌的学习熟悉各项业务充斥着白天的生活,可是还是想不断学习丰富自己。于是晚上灯下夜读成了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一本几百页的传记,看了快两个月才结束。看完这本书,基本了解苏轼人生的生活轨迹,他的一生可谓是历经风雨痴心不改,人生经历百折不回,波折迂回又跌宕起伏,在封建官僚体制的洗礼打磨下,依旧怀揣赤子之心,可爱真诚,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成为趣谈,也是他秉性独立高贵的地方。他将对胞弟子由的挂念融进一首首诗歌中,经历“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生死未卜,坦然给妻与子写下《狱中寄子由二首》,体恤百姓时写下政论名篇《思治论》。他身遭贬谪却怡然自处,四处游玩交友,下雨天没带伞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笑傲不羁。日子贫苦时在房梁挂钱来节省开支成为他节俭的美谈。这样的苏轼丰富又立体。
我看到的苏轼性格达观旷达,言谈幽默风趣,天生的“乐天派”。遇到挫折失意时,依旧诗意生活,用力去拥抱生活热爱生命,“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对于二十出头的我有着很好的榜样作用,无论在今后生活或者工作遇见挫折都坦然无畏的面对。
因为一位巨人而认识了另一位巨人。看完这本书又让我接近了另一位巨匠林语堂先生,搜索了很多他的信息,这本《苏东坡传》是他纯英文创作,一句话就深深折服,因为中文的文字功底就很深厚,化成因为需要多么知识渊博才可以。在书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深表敬意学习之心,也以此鼓励勉励自己,有了想看他其他作品的想法,这或许就是“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吧。
未来的路还很长,一本良书等于一位益友,我们有权利平淡简真、朝九晚五,也可以选择“诗意”生活。“诗意”还是“失意”,选择一直在我们手里。
(作者:略阳县人民检察院 许莲 编辑:祝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