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剧《平凡的世界》落下了帷幕,黄土地上牛和人劳作的身影却依然忙碌,这段故事仿佛还不敢完结,从纸面一跃到了现实,愈发真切。每位读者都学会了穿越,在那个平凡的世界中,寻找到了自己内心的自画像。因此,心跳总在加速,一刻也不容得停歇,满腔热血被煮沸,奋斗的烈火被燃烧,入了骨髓,融了血液,化了灵魂,微妙而敦实,深刻而无华。在脚下简单的生活中一直都在苦苦追寻的是那从未泯灭的简单的梦。不管理想怎样,为之奋斗的劳动过程便足以拉扯出生命的劲道,并迸发出平凡的可贵。
陌生又熟悉的情节,曾让我的心锁不住感动的冲刷,滚烫的泪夺眶而出,滑过面颊,沾染了尘世的空气,而又被嘴角噙住,一次次地用尝过千滋百味的舌头品味这淡淡的苦涩和浓郁的咸味。当阳光折射到晶莹剔透的泪花中,我便看见了两个使我心灵发颤的人——少平和父亲。与其说他们处于同一时代,不如说少平就是那个时代一群人的代表。他已然是我父亲地地道道的刻板。作为后生,对他们需要历史理解——静静聆听他们的生命插曲,那平凡细致的沧桑情调,早已触人深省,割人心疼,撩人感动。
父亲如果还在那个年代,正值青年。他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中。而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这是路遥对少平的剖析,同样也恰如其分地适合我父亲。父亲,生在农村,却是名副其实的高中生,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有着与少平类似的苦难高中——上学交不起伙食费,只好自己从家里带米来灶上做;没有下饭菜,依然是自己从家里带咸菜、浆水菜、泡菜天天就着吃,哪怕是一碟凉拌豆芽,对那个时候的他来说都是奢侈;穿补丁衣服,穿爷爷穿过的黄胶鞋,盖补丁被褥,这是他高中时的唯一穿戴和家当;而等到高中毕业,又因关系背景不好,没能分配到工作,只好被迫回到了农村种田养家。
不能想象在学习和人生道路上父亲究竟是怎样的选择,但结果是他融进了农村的这个世界,才华和知识也随着春耕秋收而被一点点埋入了那一道道黄土垄中。不过,他却依旧渴望知识。田间地头,饭后茶余,工地间隙,他总喜爱看书,纵然母亲常唠叨他,可孰又知晓:这只不过是他年轻时最平凡的一个梦想而已。生活如此泥泞,他一直在艰难跋涉,懂知足,但也不轻言放弃,始终在理想的照耀下向命运发起挑战,哪怕有一天会乌云蔽日,但只要有一丝亮光,他依旧负重前行——默默承受了人生苦难,自尊、自强而且自信,不屈不饶地与命运抗争着,富有的生命力已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了起来。于他来说,真正的所谓成功,并不是飞黄腾达,升官发财,名流万世,而是能经得起平凡,忍得了苦难,守得住磨砺,扛得好风雨,最终赢得做人的尊严,挣回为人的体面,向命运宣战,虽败犹荣!
少平走了,父亲老了。作为读者,我不知道少平日后的生活会怎样,但父亲就是他未来的路;作为儿子,我不清楚父亲风华正茂时的奋斗是什么,但少平正是他的影子。同一世界的平凡,同样的荆棘丛生,坎坷曲折,跌宕起伏,奋斗的音韵和劳作的音律,再填上命运的音符,还有生命的词,共同谱成一首平凡人的命运交响曲。你我皆凡人,没有谁会在现实中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万世敬仰的高大纪念碑。同时,即便苦难的日子并不会每个时代都有,但是苦难的哲学确实世世代代。逆境中有拼搏,命运就会因此在苦难中延伸。所以,不管哪个年代的年轻人,无论你眼下的光景是否让你感到了苦难,都需要劳动,都需要奋斗。这,便是人世间的一种道德图腾!
(作者:汉中市汉台区人民检察院 袁浩东 编辑:祝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