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SXJCMAIL@163.COM

以法治力量守护非遗根脉 赋能文化传承创新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延安市检察机关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履职模式,强化区域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强劲法治动能,走出了一条“司法+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  

  构建“跨区域+全链条”保护体系 

  延安市检察机关始终将机制建设作为非遗保护的基础,打破地域壁垒,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在办理陕西省首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非遗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中,延安市安塞区检察院与西安市莲湖区检察院跨区域联动,协同调取证据、固定侵权事实,最终促成侵权方赔偿10万元并规范剪纸作品署名,为非遗市场化利用提供了司法范本。两地还联合出台《跨区域知识产权协作保护工作机制意见》,明确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17项协作内容,织密非遗保护网络。 

  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有效整合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提升一体履职效果,强化综合司法保护。针对“洛川苹果”“甘泉豆腐干”等地理标志产品侵权问题,检察机关协同市场监管部门设立23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近三年办理涉农侵权案件42件,刑事打击假冒注册商标犯罪10件。 

  破解非遗保护取证难题 

  非遗作品多为“口传心授”,独创性认定难、侵权证据固定难是普遍痛点。延安市检察机关创新采用“双轨取证法”:一是“专家论证+技术比对”,邀请高校专家对非遗作品进行艺术特征分析,重点对美术作品整体画面所表达的内容、图形布局、色彩、结构等4项特征进行比对,结合区块链技术固定电子证据。二是“溯源监管+数据追踪”,联合文旅部门运用大数据对线上线下侵权商品溯源,精准锁定销售渠道,查扣侵权商品100余件,推动侵权治理从末端打击向前端预防延伸。 

  此外,延安市检察院还启动“非遗传承人法律护航计划”,为百余名传承人建立档案,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并联合版权部门引导剪纸、绘画等作品完成版权登记,从源头确权。  

  推动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延安市检察院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发挥案件办理的辐射效应。通过公开听证、检察建议等方式,推动文旅部门完善传承人培养制度,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保护模式,针对非遗传承人称号冒用问题,促成65项非遗项目系统性保护。 

  推动非遗工作室转型升级,带动村民就业,其中非遗传承人李秀芳徒弟的工作室升级为省级非遗工坊,月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实现“非遗+文旅”融合发展。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参与“甘泉豆腐干”企业走访,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文化传承,联合教育部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剪纸、腰鼓技艺传习班,培育青少年传承群体,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洛川县检察院通过“秦创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助力“洛川苹果”品牌增值,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不断提升。 

  来源: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部 

  延安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郑敏娜 

  校对:王瑾 

  审核:祝长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京ICP备0502626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0108277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新街1号 陕西省人民检察院 邮编710004

Copyright 2012 by www.sn.jcy.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