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张坤平)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镇巴这片土地上,在这里繁衍生息、成长进步。我们就要了解镇巴,尤其是要了解镇巴的历史。
镇巴位于陕西南端,汉中东南方。原青水区大楮乡有一幅石刻是这么写的:“乃地属巴山,必有以镇之,期人民各安生业,永保无虞。故名曰镇巴。”这是对镇巴得名的明确记载。
如果从东汉和帝永元7年,也就是公元95年封班超为定远侯起,镇巴建置已经快2000年了。永元年间,镇巴是定远厅的一部分,三国时称南乡县,属蜀国汉中郡,县置今渔渡归仁山,后又多次分合更名。直到民国3年也就是公元1914年,全国在排除了多个“定远”地名之后才正式定名为“镇巴县”。
镇巴的历史,我们可以从1949年划界,之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之后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应该是1912年1月至1949年底,我觉得这38年的镇巴是一部战乱史、血泪史、痛苦史。
这38年,土匪、神团、军阀窜扰镇巴达到30余次,仅王三春就来回袭扰16次,盘踞时间最长达到3年。
这38年,仅知事、县长就换了45任,县党支部指导员、书记长就换了8次,平均一个县长主政不到10个月。
这一切都说明,镇巴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生命无保障、生活无来源的痛苦生活。
然而,在这38年间,有两年零两个月时间,镇巴人民欢欣鼓舞、斗志昂扬、精神焕发,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像黑云滚滚中的一道霞光、污泥浊水中的一股清流。它给镇巴人民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欢欣,带来了长久的记忆,也给后来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源泉。这就是镇巴苏区!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由湖北转战到川陕,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先遣团217团翻过大巴山,经镇巴的天池寺、核桃树进入川北。从12月下旬起,先后有8支红军部队深入镇巴,建立镇巴苏区。先后创建陕南县苏、长滩区苏、简池区苏、赤化区苏、范家窝塘区苏,25个乡苏88个村苏,覆盖现在的永乐、简池、黎坝、仁村、三元、长岭、赤南、盐场、渔渡9个镇,面积达到998.33平方公里。游击区覆盖大池、青水、泾洋、杨家河、小洋、巴山等6个镇办,面积达到903.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200户19700人,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的战略纵深、后方基地和北部屏障。
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深入镇巴的西南地区各个角落,宣传共产党的政策,给贫苦农民做主,建立政权、发展武装、打土豪、分田地,为镇巴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两年时间里,镇巴苏区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共没收地主、富农、匪首、团首等田地18600多亩,粮食39.5万公斤,木耳山场200多亩,房屋1000多间和牲畜等浮财,大部分粮食除支援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留用外,其余均分给了贫苦农民。镇巴先后派出三批游击队、赤卫军、童子团等300多人参加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宣达战役、万源保卫战等战役战斗,筹集和运送粮食200多万斤、鞋子20000多双。发展党员131名,动员160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其中有名有姓的340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场斗争中,镇巴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1个县苏遭到破坏,宣传部部长、保卫局长牺牲;4个区苏遭到破坏,区委书记、区苏主席王明理、王全奎、王在元、陈忠瑞、雷义和、张志洪、王大普、杨孝德牺牲或失踪。乡苏被破坏的情况更加严重。有一个仁村的桃园子乡苏,建立2次被敌破坏2次。一任主席冯占久,包括他的妻子、儿子被敌杀害于大路旁;二任主席严绍荣携同龚义汉到四川关坝找红军12师保原区苏主席刘尚成时被误杀;三任主席周应琦在乡苏遭受镇巴县常备队袭击突围时牺牲。
在血与火的严峻斗争中,镇巴人民表现出大无畏精神,他们誓死与敌人斗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屈不挠、视死如归。
女游击队员田善珍,多次深入匪巢侦察敌情,受到党组织的表彰;红军干部宋明修,动员敌匪裴元云加入游击队,面对敌人叛变,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震慑住敌人;秘密交通员黎坝交通站王三珍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占区、四川等地给红军送信、传递情报,购买急需的物资。
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大批镇巴儿女参加红军,涌现出了符先辉、彭辉、钟明锋等将士,不断为革命做出贡献。
镇巴苏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展现出鲜明的老区精神,那就是不甘奴役的革命精神、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不惜牺牲的奉献精神、不断赓续的进取精神。这与当今时代展现的“甘于奉献,吃苦耐劳,激情实干,勇于创新”的镇巴精神一脉相承。
镇巴,这块3437平方公里的土地,浸透着烈士的鲜血,传颂着英雄的故事,书写着永远的传奇。如今,镇巴山水越来越绿,镇巴人民正昂首阔步,镇巴的未来一片灿烂,但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先烈,不会丢失传统,红军精神永远铭刻在每一位镇巴儿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