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醉美镇巴

苗乡刺绣:让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

发布时间: 2023-08-22

  (县融媒体中心 王卓君)绣一片花海,绘一朵浮云,勾一片青山,或平绣渲染出泛舟湖水,或晕针交错成水波涟漪,这就是苗乡刺绣在指尖技艺的传承,也是苗乡刺绣在指间布里勾勒出极尽巧思的匠人精神。 

  镇巴苗乡刺绣于2013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这精妙绝伦的刺绣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镇巴县利用西北苗乡文化招牌,积极发展苗绣产业,创办“苗民绣庄”交流培训基地,大力培育扶持苗绣的生产、技艺传承和产业经营,让苗乡刺绣焕发新的生机,让群众“绣”出美好新生活。 

  线为纽带,承一脉薪火相传 

  暮夏初秋,镇巴苗乡刺绣传承人贺小绒指尖捻线,巧手翻飞间,栩栩如生的繁花跃然绣布上,勾勒出一幅锦绣山川。染葳蕤花海、绣暮霭烟波、勾青山滴翠,以布为纸、化线成墨、用针做笔,针线织一场烟雨霏霏、绣一轮落日熔金、绘一片壮阔河山,呈一腔匠人热血。 

  苗乡刺绣传承人贺小绒正在给绣娘们传授刺绣技艺 

  在镇巴县泾洋街道王家院子的苗乡刺绣博物馆内,平针、齐针、掺针……外行看不懂其中的门道,但绣娘们深知奥秘。从花鸟鱼虫到时尚卡通,一个个鲜活的图案让普通的鞋垫有了别样的艺术,抚摸细细的针脚,让人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绣娘的匠心。 

  善于刺绣的贺小绒在县妇联、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合作社、注册公司,先后带动三百余名残疾人、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 

  近年来,贺小绒开始尝试在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出刺绣短视频,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只有让大家更深入了解镇巴苗绣,才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产品的价值。价值高了,绣娘们的收益就会更有保障。”贺小绒作为镇巴苗乡刺绣的传承人,不仅用手中针线倾诉着自己对苗乡刺绣的热爱,还希望这项技艺更能绵绵不绝地传承下去。她希望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有更多的妇女姐妹返乡创业就业,为苗绣产业带来更多新鲜血液。 

  布乃宣纸,呈一幅簇新画卷 

  近日,苗家汇文创中心在镇巴老街开门营业,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很多顾客,他们穿上苗服、佩戴苗饰,走进店里体验苗文化。在这里,顾客不仅可以了解苗绣工艺品、苗绣服装、苗绣技艺以及其它非遗文化,还可以在绣娘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专属于自己的作品,丰富顾客的文化体验。开业当天,现场热闹非凡,苗族舞蹈表演、苗服打卡等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据悉,苗家汇是一家集传统文化传播、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手工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创中心。目前,通过开展苗绣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绣娘团队,开发“苗绣+”相关产品10余项,带动妇女从事苗绣特色产业加工,户均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指尖艺术向指尖经济转化,推动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与提升。 

  苗乡刺绣作为镇巴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增加了市场喜好的商业化元素。在如今镇巴的各家苗绣店内,除了服饰、配饰等传统商品,还多了挂件、摆件等新鲜物件,产品种类的丰富不仅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也让从事苗绣制作的绣娘踏上致富路。 

  针作画笔,绣一片壮阔河山 

  近日,镇巴县举办苗族刺绣培训班,一百余名苗族和汉族妇女参加培训,新老绣娘齐聚一堂,学习交流刺绣技艺。 

  长期从事苗族刺绣设计、制作、经营的镇巴县世珍苗乡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文世珍在培训班上介绍传承弘扬苗族传统文化和开发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经验,并为大家分析了苗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文世珍说道:“现在机器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传统刺绣手艺是靠长年累月练就的技术,需要更多的人来学习和传播,希望以后经常开展这种培训,传承发扬苗族刺绣工艺,带领苗族妇女走上致富路。” 

  镇巴苗乡刺绣色彩艳丽、图案奇特、工艺精湛、款式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色彩鲜艳明快,有爽朗炽热之感,纹样造型夸张生动,构图对称和谐,形态自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镇巴有“中国最北苗乡”之称,近年来,我县利用苗乡文化积极发展苗绣产业,充分挖掘发挥苗乡刺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积极向上争取财政衔接资金,实施了苗绣培训项目,为全县爱好苗绣制作的群众创业就业、致富增收搭建平台。大力培育扶持苗绣的生产、技艺传承和产业经营,让镇巴的苗乡刺绣焕发新的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