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动态 > 镇检新闻

【文化“寻保传”】镇巴渔鼓——寻根护遗扬鼓声

发布时间: 2025-03-31

   “镇巴渔鼓”在2008年被陕西省列为首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它源自唐代道教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以竹筒为鼓,简板击节相和,吟唱间流淌着“道情劝世”的朴素哲思,旨在传道解惑、启迪民智。明清时期,渔鼓从湖北沿汉江随移民流入陕南,在镇巴的青山绿水中生根发芽,融合秦腔高亢与川剧婉转,形成“镇巴渔鼓”独特流派。旧时渔鼓艺人一袭粗布衫、一双草鞋,背鼓行吟于巴山汉水间,田间地头、祠堂院落皆为舞台,而今渔鼓登入剧院殿堂,灯光音响下,既有原汁原味的单口清唱,更衍生出渔鼓群舞、交响伴奏等新形态。其曲调宛若巴山云雾,缥缈而悠远;唱词则似汉江流水,酣畅而淋漓,成为陕南人民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活态史诗。

 

 

  

  刘光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镇巴渔鼓传承人,被誉为“陕南歌王”。初见刘老,耄耋之年的他怀抱渔鼓如拥挚爱,他是镇巴渔鼓的“活字典”,是推动渔鼓走向全国的“领军人物”,20世纪70年代,刘光朗踏遍镇巴二十余个乡镇,用泛黄的笔记本抢救下三百余首濒危曲目,编纂成十万余字的《渔鼓专卷》。五十载从艺生涯中,他创新性地改良传统渔鼓,让单人表演升华为群体交响,1976年创作的《巴山顶上修堰塘》,以渔鼓的快板节奏模拟开山凿石的铿锵,将巴山儿女战天斗地的豪情注入千年古韵,此曲不仅唱进了中南海,更被收录进《中国曲艺音乐集成》。
 

 

  

  近日,镇巴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合合带领干警们拜访了“镇巴渔鼓”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光朗,与刘光朗老师交流时,刘老师手把手教干警击打“云板飞花”的节奏,竹筒在掌心震动,简板随之击打。他说道,“真正的渔鼓不在曲谱里,在妇人哄孩子的摇篮曲里,在汉子抡锄头的喘息里。”刘老师轻柔地触摸着鼓面,目光炯炯有神,渔鼓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无需人民踏入艺术的殿堂,而是将艺术的殿堂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
 

 

  

  当《巴山顶上修堰塘》的浑厚鼓点再次响起,我忽然读懂:渔鼓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镇巴人的精神祠堂。那些“九腔十八调”里藏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见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彰显着民间文艺的强大生命力。而检察机关的守护,恰似为这簇文明之火筑起防风雨的法治长亭。非遗保护从来不是挽歌,当古老渔鼓遇见现代检察,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跨时代的文明接力——用法律刚性捍卫文化韧性,让传统不止于记忆,而是成为流动的当下。
 

 

  

  接下来,镇巴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推进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充分利用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借助本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与文物保护机构携手并进,运用检察之力为文物撑起“保护伞”,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检察的智慧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