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动态 > 镇检新闻

「寻访札记」寻访革命旧址,感悟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 2021-10-27

   近日,为贯彻落实省院部署开展的“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我和我的同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先后到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寻访红色足迹,追忆革命先烈的战斗历程。

     清晨时分,聆听着涓涓细流声、悠悠鸟鸣声,我们踏上被雨水冲刷的一尘不染的石阶。攀爬了十几分钟的登山步道,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位于镇巴县城东部安垭梁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1984年7月,镇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东部的安垭梁山坡中部正式建成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15米,塔身正(西)面刻着“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南面刻着徐向前元帅1964年为镇巴老区题词:“烈士们永远活着。我们要发扬先烈们前仆后继、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学习他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来保卫和加速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北侧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原副司令员符先辉将军的题词:“碧血洒人间,赤心为人民。留得英名在,激励后来人”。背(东)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塔身下部用大理石镶嵌四周,刻着烈士的英名和镇巴革命斗争简史。塔基四周系水磨地面,有内外两层水泥栏杆。站在塔基正面,可俯瞰镇巴县城大部。烈士陵园现已成为陕南红色旅游的重要文物参观点,陵园内建有烈士墓安放区、瞻烈广场、瞻烈道路,集中搬迁维修烈士墓325座。现总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是省级第一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汉中地委定为汉中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被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予全省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201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2015年4月15日,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镇巴县革命烈士纪念塔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2016年8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烈士陵园成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我们瞻仰着高大的烈士纪念塔、烈士英名墙,久久不愿离去,深刻领悟到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政治情怀,感动于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随后,我们寻访了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位于陕西汉中镇巴县黎坝镇柳营村黎家院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18间。旧址展陈分为两大部分,即专题陈列和基础陈列。专题陈列分别为转战陕川、汉中密约、红色交通线、政权建设、党史故事、红色文化六个单元展厅,展有红色交通线相关事迹、图片。基础陈列展柜有部分武器实物、部分珍贵信件、文件及党史资料。整个展厅通过场景还原方式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武志平、黎正刚、陈友盛等交通站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红四方面军在陕南及镇巴的革命斗争历史。

   置身于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通过讲解员的深入讲解,仿佛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了解到当时建立交通站的历史背景、价值和意义,体悟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汗水凝结而成的伟大精神,激励着我们后辈们接续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1932年10月,因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区,12月转移到川陕边地区,开始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初,蒋介石严令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主力移师汉中,协同川军进攻川陕革命根据地,同时又调其嫡系胡宗南等部队进入陕甘,对非嫡系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实行“监军”,企图在地方部队与红军的互相攻杀中坐收渔利,既消灭红军,又剪除地方军事势力。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阴谋,保存自己的实力,最终将胡宗南等部挤出陕甘,杨虎城经与高级参议杜斌丞商议,决定与红四方面军实现秘密合作。在此期间,中共中央特科也指示在第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司令部任参谋的中共党员武志平,利用公开职务和社会关系,为中共组织收集川陕国民党军情报,并秘密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对外交通线。

     1933年5月4日,杨虎城写信给武志平,让他“佐理”第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努力工作”。5月13日,武志平从汉中出发,密持孙蔚如亲笔致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人的“绫书”,赴川北与红四方面军总部进行联系。红四方面军总部和中共川陕省委对第十七路军此举极为重视,派中共川陕省委军委参谋主任徐以新为代表,与武志平赴汉中,同孙蔚如进行谈判。经过数次商谈,双方于6月24日圆满达成秘密协定(即“汉中密约”):1.双方互不侵犯,只要陕军不进攻川陕苏区,红军保证不进军陕西,孙蔚如保证不打苏区;2.如果红军西进甘肃,攻打胡宗南,孙部愿给予红四方面军补充部分武器弹药,并予以掩护;3.红军可以在汉中设立交通站;4.鉴于形势,双方只能秘密往来,协定不予公开。至此,红四方面军与第十七路军正式确立了合作关系。

     国民党第十七路军和红四方面军秘密协议的达成,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川陕革命根据地北线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军事局面,使得红四方面军再无后顾之忧,顺利挥师南下,并在川北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在此形势下,中共陕南特委和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中的中共组织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以汉中为起点,相继建立了三条通往川北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一条是经南郑县的牟家坝、回军坝、羊圈关、碑坝进入川北苏区;一条是经南郑县的牟家坝,城固县的二里、天明寺,再经南郑县的法慈院进入川北苏区;一条是经城固、西乡、镇巴边境进入川北苏区,黎坝交通站就是这条交通线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运点。

     红色交通线不断将重要的军事情报和大批军用物资送往川北苏区,有力地支援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红色交通线不仅负责运送军用物资和粮食,而且护送许多领导干部和革命青年如潘自力、张德生、杨珊、白耀亭等到川北苏区参加革命斗争。红色交通线不仅是一条运输线,也是一个特殊的战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一些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通过寻访革命旧址,重温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我更加深刻理解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检察自觉,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将红色精神传承发扬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