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红军到了青鹤观,
吓得饶匪缩成团。
宝瓶山梁枪声响,
渔渡盐场红了天。
……
这首在镇巴县广为流传的红色歌谣,诉说的是发生在镇巴县赤南镇青鹤观的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的战斗故事。
清晨,我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从镇巴县城出发,沿210国道一路南行,到大河口处向右拐入通往赤南镇的乡镇道路,共行驶约60公里,到达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陕南县委)遗址进行寻访。
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赤南镇长滩社区青鹤观小组。山顶原为庙观,初建于明代,四周有数株大柏树,传说曾经飞来一对青鹤,栖身于树,取吉祥之意而为青鹤观。青鹤常降落于周边田坪、沼泽觅食,周边的村庄就叫坪落,后并入长滩社区。这里早已被保护起来,山脚四周已用界桩围栏,山上植被茂盛。
我们沿着曲折的台阶拾级而上,半山腰立着文物保护标志碑“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遗址”,2008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继续上行到达山顶的遗址所在地,房屋已被战火所毁,只剩下一块平地及古柏苍松。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似乎向我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悲壮故事……
1933年9月,红四方面军十二师在青鹤观建立川陕省陕南县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在此建立川陕省陕南县委。在这里召开了两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和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并发表了《告陕南县群众同胞书》。红色政权一方面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发展地方武装;另一方面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然而,新生的政权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敌视。1934年11月7日,国民党镇巴县保卫团常备第四队队长黄一甲纠集土匪武装等1000多人向青鹤观发起猖狂进攻,中共陕南县委书记潘天成率领机关干部、游击队员、赤卫队员50余人奋起抵抗。红军战士凭借青鹤观的木城、刺城、土城三道防线据险反击,激战一天一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人进攻无效,便下令纵火烧山。潘天成见敌我力量悬殊,情况紧急,决定烧毁文件,组织突围。红军战士从青鹤观东坡石崖上冒险下山,经坪落坝、狮子垭向尖山子撤退,敌军紧追不舍。就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红军增援部队从宝瓶山赶到,吹响冲锋号,发起反击。敌人见势不妙,仓皇经赶场垭逃走。
在这场保卫战中,宣传部部长陈文先、赤化区委书记陈忠瑞、红军战士刘定发、何才兴等10余人为掩护群众、阻击敌人而壮烈牺牲。然而,红军以50余人阻敌1000多人,坚守一天一夜,打退敌人三次进攻,创造了镇巴红色苏区战争史上以少敌多的奇迹,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
重温历史,追忆这段红色足迹,大家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洗礼,敬仰之情和感悟油然而生:尽管这里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同在!他们的精神将与世长存,犹如永恒矗立于此的青鹤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有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学习革命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理想、捍卫真理的信念;学习他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格;学习他们志向远大、坚守初心的英雄气概。我们学习革命先烈重在体悟红色精神实质,传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把体悟转化为对党忠诚、履职奉献、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
返程时,到山脚下一农户家中寻访,才得知这里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大校钟明锋的家乡。钟明锋原名钟世秀,战争时期,曾7次负伤,右眼致残,多次荣立战功,被评为“布尔什维克式营长”“杀敌英雄”。他就是从青鹤观这片热土随红四方面军走出去的革命先辈。1989年9月21日,钟明锋在西安逝世,享年72岁。遵照遗愿,其骨灰一部分安放在陕西省革命陵园,一部分安放在家乡袁家坝。
回望青鹤观,山下河水奔流不息,世代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红色历史;主峰松柏迎风摇曳,郁郁葱葱,昭示着永恒的烈士精神。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弥新。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奋进,由苦难向辉煌的发展史,得益于红色基因的有力托举。镇巴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化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在保护革命文物中的积极效能,让英烈荣光永放光芒,英烈精神永续传承。
百年英烈树党魂,砥砺奋进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