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新闻

编造涉疫“内幕消息”,啥后果?

发布时间: 2023-01-03

疫情防控期间,

经常有一些捕风捉影、

随意编造的消息在网络流传。

有的谎称自己数次感染

知道内幕消息

有的恶意夸大感染后果,

种种截图、短视频颇具迷惑性,

让不少网友信以为真,

引发恐慌。

 

制造、传播涉疫谣言,该担何责?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军律师的专业解读!

 

制造、传播涉疫谣言,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从行政责任来说,根据制造、传播疫情谣言的内容、情节轻重的不同,处罚方式存在差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从民事责任来说,制造、传播的涉疫谣言可能涉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之规定,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另外,制造、传播涉疫谣言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相关规定,编造虚假的疫情信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疫情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涉嫌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另外,如果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制造、传播谣言,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能涉嫌构成煽动分裂国家罪或者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在社交平台浏览信息时,大部分人没有时间或能力去核实信息真伪。这时如果不慎转发了谣言,应最快速度消除影响,如采取快速删除、澄清消息不实的声明等方式降低危害性。根据《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相关规定,对于因轻信而传播虚假信息,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但如果其转发行为,致使谣言被广泛传播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后果,要承担上述相应法律责任。

 

 


 

来源:法治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