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悠悠绕洋州,桄桄声起韵千秋。高腔一吼山河动,婉转低回诉离愁”。
汉调桄桄,俗称“桄桄戏”,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汉中方言音调为基础,又因用梆子击节发出“桄、桄”之声,得名“汉调桄桄”。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洋县、南郑地区,流行于洋县一带的汉调桄桄戏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其他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逐步演化为地方剧种,声腔、唱腔、表演和伴奏有了汉水上游文化特色,人们称其为“陕西南路梆子”“洋县桄桄”“洋州乱弹”。
“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桄桄子”。汉调桄桄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明代,洋县汉调桄桄就臻于成熟,具备了完整的表演体验,有了较大规模的舞台演出。其表演追求大幅度夸张,有“箍桶”“撒莲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盖”“变脸”“换衣”“揣火”等许多独特的技巧,还有不少刀枪、棍棒、拳脚、腾翻的特有身段。洋县汉调桄桄曲牌众多,据查有200余种,另存锣鼓打击乐曲牌138套。其传统剧目达600多个,演出传统剧目有《闹登州》《竹子山》《秦琼观阵》《搜杯》《李彦贵卖水》《醉擒梁芳》《唐玄宗醉酒》《唐叮本》《兴汉图》《打金枝》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众爱一方戏曲,戏是一方文化的承载者、记录者和传播者。汉调桄桄的音乐由唱腔、锣鼓经和曲牌三部分构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吸收小调、吹腔、吟诵体的“板歌子”和“壳壳子”、宗教曲调“佛句子”“道歌子”等。洋县汉调桄桄的特点是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咏白念唱的发音均为洋县方言。洋县汉调桄桄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为真人演唱,小戏则为杖头木偶戏,是洋县地方戏的一个品种。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别,有慢板、二六板、川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板式,词格以十字句、七字句居多。也有五字句和散句。念白包括道白和韵白、引子、诗、板歌五种。演唱除大量单声唱外,也有对唱、伴唱、轮唱、合唱、干唱等形式。洋县汉调桄桄兼收并蓄了秦腔的慷慨激昂、川剧和汉调二黄的文雅温柔,其唱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有陕南地方音乐优雅柔和之美、代表了秦巴地区人民温和典雅、坚毅耐劳的朴素性格。
近年来,洋县汉调桄桄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解体,艺人流散,传统剧目、曲牌、表演技艺面临失传,然而,也有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第一次见到汉调桄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天明,是在洋县文化馆,他已然是一位85岁的高龄老人,当时他正在文化馆排练即将演出的新春晚会,他说要在新春佳节之际,让父老乡亲还有远方到来的客人们都能听上一曲正宗的“桄桄”。李天明回忆起过去:”我16岁毕业就被招进了县城里的桄桄戏班,跟随师傅李德山学习。后来剧团解散了,我就回乡务农,但农闲的时候我依旧会去桄桄戏坛演出,1994年时我成立了桄桄剧团。2008年,我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直到今天,我一直坚持演出。这一辈子,我就想认真做好这件事。民间艺术是老祖宗的智慧,我要在有生之年多带徒弟,让汉调桄桄绵延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洋县检察院“洋光”公益诉讼团队来到洋县谢村镇小池村再次寻访李天明,聆听汉调桄桄背后的故事。李天明说:“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演出。我还清楚的记得2007年的夏天,我带领洋县汉调桄桄表演队伍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中表演,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田纪云观看了演出,我也受到了文化部领导孙家正、周和平等首长的亲切接见,洋县汉调桄桄也在这次展演活动中获得了‘文化遗产日奖’,这次演出活动的请柬我一直保存着,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说到这里,李天明从屋内拿出了这些年他获得的表彰奖励证书,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一一介绍这些证书背后的故事。岁月蹉跎,但这些奖章反而随着时光流转更加熠熠生辉,就像非遗文化历经千百年时间长河的冲刷,依然历久弥新。
随后,李天明邀请我们进房间看他的演出道具——木偶人。只见他拿下墙上的木偶人儿,双脚一迈,水袖一挥,一颦一笑间这木偶人儿就好似活了起来,唱着说着笑着,木头人也成了有生命的“角儿”。
李天明说,过去,洋县桄桄是真人表演的“大戏”,但由于缺乏资金,再加上愿意学习技艺的人变少了,演员不断流失,而木偶戏演出成本低,一个人可以同时演好几个角色,为了节约成本,就逐渐演变为主要由木偶表演的“小戏”。
汉调桄桄站在新旧交替的十字路口,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受众群体的变迁,它欢腾过,也沉寂过,成为本土戏剧的情怀,也成为了汉江两岸的寄托。作为汉水上游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在传承华夏民族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准则的同时,又体现了汉水流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对于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剧种的源流走向、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展现着人们生活习性、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的古老之音,是每一个“汉人”的宝贵财产,是陕南儿女传承千年的情感纽带,是流淌在汉江两岸绵绵不尽的百姓心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洋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格局,以检察之力守护非遗根脉,传承文化薪火,让汉调桄桄的悠扬唱腔永远回荡在汉水之畔,响彻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