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镇距洋县县城50公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道驿站、古军事要冲、古经济政治重镇,也曾是一方革命热土。2021年9月10日,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院干警到华阳寻访红色足迹。由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余景凤带领的小组分别寻访了位于红石窑村的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关帝庙以及吊坝河村华阳区革命委员会遗址暨孙鸿故居。只有参加红军,穷人才有饱饭吃!”“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分给穷苦农民!”位于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的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青砖黑瓦下的雪白院墙上,一条条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标语映入眼帘,房屋为陕南民居,院内中央建有纪念壁,刻有浮雕群像,展陈有当年红军使用过的马刀、枪支、红军书写的标语及部分物品,它们把我们带回到红军在此战斗、带领穷苦百姓翻身作主人的峥嵘岁月。1935年3月8日,红二十五军进驻华阳镇,成立了苏维埃华阳苏区。在这里,红二十五军部署并取得了石塔河伏击战的重大胜利,成立了7个乡苏维埃政权,并积极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红军在这里播下的游击战争革命火种,在人民心中燃起了永不熄灭的火焰。红军离开后,虽然敌人多次血洗,但干部和革命群众始终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悲壮赞歌。

“



“红军是替穷人找饱饭吃的军队——红二十军政治部”!这是位于华阳镇红石窑村五组杨家滩的关帝庙北墙上楷书标语,非常的通俗、接地气!寺庙保存较好,庙后岔路口巨石上摩崖宽0.39米、高0.48米、字径0.03米,楷书,上款“道光二十二年(1843)六月初八日”,上部横刻“指路牌”三字,下部两行竖刻“右起二郎坝,左起大西河”,整体保存完好。
走进地下党员孙鸿故居,为坐北向南三合院建筑,房屋结构完整,院落呈长方形,有房屋一座,其中正房五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三间,现由孙鸿之子使用;除居住外,作为休闲场所“红军山庄”使用,正堂高挂孙鸿遗像。地下党员孙鸿,于1943年4月在太白山大包梁建立了秦岭游击队,自任队长,有队员28人,长短枪16支。游击队在眉县、岐山、太白、周至、佛坪、城固、洋县、留坝、褒城等地,采取“昼伏夜行,声东击西,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的灵活战术,开展对敌斗争,有力地牵制了关中地区国民党围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军力。
虽说三处红色遗迹均有修缮,但是无不透露弥漫着革命气息。身临其境,听着红色故事,我们深刻领悟到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的政治情怀。深切的感受到那缕红色味道……忠诚、勇敢、担当、热血,令人折服膜拜。历史是先民们用血泪凝结成的,它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精气神。通过寻访,我们更觉当今生活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作为新时代检察干警应当继续坚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切实担负起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