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文化 > 书画摄影

【南检文苑】男儿何不带吴钩

发布时间: 2025-01-17
     携笔从戎展才华 立志军营献青春。近日,2025年上半年征兵工作有序开展,鼓励青年学子参军报效祖国。时值数九严寒,当我们在温暖的室内看电视、学习,开展其它工作时,边疆的官兵在寒冷的白天、夜晚常年驻守在高寒哨所,守护着祖国的万里疆山,他们远离家人和朋友,忍受着高原反应和寒冷等恶劣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边防线上,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我们国家的钢铁长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代诗人王维短短二十字就将我们带到壮美的西域军营。家中一本收藏了33年的《中国历代军旅诗赏析》正好应景。王维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将边塞辽阔壮美以及勇士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描绘的美轮美奂。从阅历上看,他的后半生也算是保家卫国的军人。

王维从小家境富裕,勤于读书,年少时才华横溢,擅长诗书音乐。曾官至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部门领导或是中纪委部门领导,后奉命出塞到边疆察访慰问军队迎击匈奴的军情并参与保卫河西走廊。

他早年的诗作积极进取,多反映盛唐时代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在描绘自然山水中抒发心境。诗作简洁明快,叙事清楚,不追求辞藻华美,寥寥数笔就能生动形象描绘场景。诗作里面的城池、人物、雪景、战马嘶鸣、两军厮杀的画面瞬时如影视在眼前播放,仿佛身临其境,情景再现,耐人回味,他的一生不仅有山有水还有家国情怀,许多军旅诗作流传千古,将边塞豪迈战鼓和凄美风雪传播中华大地。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用夸张的诗句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战况,给人以极其鲜明灵动的画面感。紧急的军情让送情报的军使内心焦急,纵马扬鞭,一口气就是十里地,一扬马鞭就是五里地。皆因敌人的军队已经围困西域重镇酒泉,边关告急,不得不快。沿途关隘山川原野漫天飘雪,人的视线受阻,连报警传递信息的烽烟都看不见。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边塞地区的严寒,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被王维巧妙地融入到边塞诗歌之中。即便千年后的今天,守卫祖国边陲的重任依然代代接力。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角弓上的箭射出去后,弓弦声和凌冽的风一起呼啸。将军和士兵的战马,飞驰在渭城的近郊。既是一次狩猎活动也是对官兵的军事训练活动。冬天枯萎的杂草树枝遮挡不住视野敏锐的鹰眼,很容易就发现了猎物,寓意打败敌人很容易的豪迈自信。地上的积雪融化后战马跑起来更加轻快,没要多长时间就到了临潼地界,打猎后又回到了长安居住的营地,感觉意犹未尽,回头看看将军打猎的方向,傍晚的天空云天一色如一幅绝美的画卷。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善战,将一次普通平常的狩猎活动,描绘得激情洋溢,热血沸腾,豪兴遄飞。既有长安城少年游侠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又有秋日平原好射雕的豪迈。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武威市城外的路上行人特别少,都到城里参加祭神活动去了。但是,此时此刻,戍边的将士却并不轻松,仍然在瞭望着远处强虏的行动,关注着敌情。鼓角齐鸣、羌笛劲吹,是边防特有的景象。登上百里之外的烽火台上,可以看到敌军结对扬鞭奔跑的尘土飞扬。一群健壮的士兵敲打锣鼓吹奏着乐器,齐心协力和城东边神勇的越骑校尉在一起比赛。不写金戈铁马,却以其独有的视角,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安营扎寨训练场景写得淋漓尽致,作品不仅在当时赢得了赞誉,更在后人中享有盛誉。

王维的边塞诗是军营文化精忠勇武、铁血柔情的生动记录,有着独特魅力,同时注重对边塞文化的综合呈现,更富有人性化的角色,这使得王维的边塞诗更具深度和广度。愿守护我们家园的勇士和被守护的民众幸福安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