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令人着迷,一剑挑起满天星,双袖荡起青云风,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或大开大阖、气势磅礴,或大道至简、返璞归真。不过武功并非是武侠的内涵与灵魂,武之一字,非为逞强好胜、无敌天下,而是止戈为武,侠之一字,非以武力高低而论,当以侠义之心而定。
侠者,旷达洒脱、坚韧不移。银鞍白马、飒沓如星,初入江湖的侠客总是满腔热血、踌躇满志的,顺境固然令人欣喜,但关键在于,逆境时是否能不改品性、不易心志。金庸先生笔下的主角鲜有一帆风顺的,或年少即命运多舛、历尽艰辛,或本已功成名就、受人敬仰,却骤然生变、跌落云端。可无论再多的磨难与压迫,也不能将他们拖入泥淖,反而将灵魂磨砺得光华璀璨、熠熠生辉。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心如皎月不可污,志如匪石不可转,恩怨都付笑谈中,一蓑烟雨任平生。
侠者,光风霁月,重情重义。人生于天地之间,当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止无愧于人心。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与人相交,非为金钱权势,无需朝朝暮暮,而在一片真心、以诚待人。人情之义,非是无原则的哥们义气,而是志同道合、心怀正义者之间的惺惺相惜、肝胆相照。萧峰、段誉、虚竹均是行止磊落、胸怀仁义之人,萍水相逢即一见如故,只因敬仰对方的品性为人,即使强敌环饲,下一刻就可能万仞加身,也毅然义结金兰,死生与共。
侠者,一言九鼎、信守不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年少时的张无忌受纪晓芙临死托付,将杨不悔送到昆仑山坐忘峰找杨逍。二人刚出蝴蝶谷就遇到崆峒派一行人想将杨不悔当两脚羊吃掉,张无忌毫不犹豫地提出以身相代。后来在昆仑派遇到何太冲要逼杨不悔喝下毒药,张无忌挺身而出替她喝掉,最终走完万里之路,平安将杨不悔送至坐忘峰,一路坎坷磨难,其艰难险阻难以尽道。彼时张无忌仅有十四岁,承人一诺,亦是舍生忘死、己诺必成。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诺千金重。
侠者,正气凛然、侠肝义胆。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胸怀正义,心存仁爱,路见不平,舍身相助,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大悲老人受长乐帮围攻,石破天此时只是毫无武功的小乞丐,见老人危在旦夕,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拼死相护。仪琳被田伯光掳劫,令狐冲此时与仪琳素不相识,明知武功不及,仅凭一腔热血,就奋不顾身地拼死相救,使仪琳免遭毒手。这类例子在金庸小说中俯拾即是,可以说,奋不顾身、拔刀相助是金庸小说重要的精神主旨。择善固执,行侠仗义,侠客们不畏强暴,不惧生死,不为钱财利禄,不图名声回报,所求为何?只为世间公理、心中善念。
侠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慕容博为复兴大燕,诱惑激将萧峰,称只要萧峰挥师南下,自己就束手待毙,让萧峰报杀母之仇。萧峰断然拒绝,昂然道若是刀兵再起,会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死于非命,自己身为南院大王,只为保土安民,而非为一己私仇、荣华富贵去杀人取地、建功立业。后来,耶律洪基逼迫萧峰领兵攻打大宋,萧峰以气壮山河的一死,阻万军于雁门,令单于折箭,六军辟易,为民换得数十年和平。郭靖在襄阳与杨过的一次夜谈中说道:“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郭靖知晓实力悬殊,但心系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坚守襄阳数十年,最后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纵九死其犹未悔。萧峰和郭靖的言行,将侠的涵义诠释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唯有胸怀天下、心存为国为民的大义,才是真正的“大侠”。
侠义精神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其精神内涵古已有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史记》“救人於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左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从古至今,文章典籍、英雄事迹不可胜数。金庸先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构建了一个恢宏磅礴的武侠世界,精辟地阐释了侠义精神。侠义精神沉淀于中华民族血脉中,非是身怀武功的江湖儿女专属,可存于每一个人心中。日月所照,风雨所至,侠义之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