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探寻棕编的文化根源
棕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作为农村常见的手艺,用于制作蓑衣、扫帚等生活器具,随着时代的变迁,棕编逐渐演变成一门精致的艺术。2011年,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棕编技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保护。
汉中棕箱及相关棕制品自清同治中叶,在高庄村孙家沟坎、谭家营兴起以后,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辐射、外传、鼎盛、衰落、淡出几个历史阶段。由最初的两家小手工作坊逐渐向外扩散,其影响渐渐扩大,手工棕制品开始在南郑全境、汉江流域风行起来,随后流向甘肃、山西、湖北、河南等地,并且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赞誉。高庄村手工棕制品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从业人数不断地增加,专门营销店铺不断扩展规模,先后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形成了发展的高峰期。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材料的运用,皮箱、塑料箱包以其新颖形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立柜、组合柜等木制家具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棕及棕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线,特别是棕箱生产几乎完全丧失了销售市场,这项曾是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成为了濒临灭绝的重要项目。
在艺人们的坚守下,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高庄村2007年成立了棕编加工销售协会和高康棕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高棕”商标。
访:见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高庄棕编传承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位于南郑区汉山街道办高庄村村委会院内的展厅。传承人向我们展示了棕编传统技艺,并向我们一一介绍了展厅中的作品。
展厅中展有样式较为传统的棕箱、棕蓑衣、棕垫等产品,这些传统产品没有精美的设计,可每一缕棕丝都饱含着匠人们的心血,就像在向我们讲述着先辈们辛苦但却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雨过后的艳阳天,家家院子里都会晒出破旧不堪但农耕人谁都离不开的遮雨“神器”——棕蓑衣。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日日辛勤劳作,不断挥舞的锄把在手上留下的厚厚的老茧。在女儿出嫁的日子,他们不断摩挲着装着陪嫁的棕箱,棕丝将破掉的老茧磨的生疼,疼痛和对女儿的不舍猛的一股脑钻到心窝窝里去,疼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转。地里的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女儿的肚子却久久没有动静,母亲又一次跑到寺庙里,跪在已经发黑的棕垫上,求菩萨给家里赐一个大胖孙子……
转过弯去,思绪被挂在墙上的棕编挂画打断,颜色不同深浅的棕丝勾勒出精心设计的现代图案,精美的字画让人不由赞叹。再一抬头,棕编的小包、牛仔帽、鞋垫等制品让人再次被匠人们的精巧手艺折服。传统技艺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让人仿佛能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一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祥和,思绪一下又被拉入了那段祖辈的故事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是不是母亲的虔诚起了作用,女儿终于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胖小子一天天长大,家里的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盖上了新房,开上了汽车。女儿一家马上要搬到城里生活,收拾行李时,陪嫁的棕箱被当作老古董扔在了一旁,朋友送的棕编挂画却即将要被女儿挂在城里的楼房里……
“这些产品都是我们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断创新、改进做出来的。你们看这些画,都是现在最流行的一些动画图案,以前哪会做这些东西,没办法,要跟上时代才能生存。东西卖的出去年轻人才愿意学这个手艺……”传承人的话再次将我们拉回现实。是啊,随着现代文化的蓬勃发展,棕编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棕编制品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受到冲击。同时,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也让一些年轻人对棕编这种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兴趣。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前卫的艺术形式,而棕编在他们眼中,似乎显得有些“过时”和“老土”。要让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传承其精髓,创新其形式,才能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思:我们能做什么
从非遗工坊出来,与传承人的交谈内容久久在我们脑海中挥散不去。谈起棕编工艺的过往,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爽朗的声音在狭小的展厅中不断回荡。谈起这项手艺的传承和保护,他虽然嘴上说着现在市场不错,年轻人也愿意学,但还是能感觉到他的担忧。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郑人,去寻访的我们全都不知道在家门口有这样的非遗文化,棕编产品的外部市场情况也就可想而知。如何保护这项非遗文化,如何将先辈们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需要很多力量共同努力。而作为检察干警,如何通过打击相关知识产权类违法犯罪、公益诉讼等工作职能,护航棕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我想,关于棕编会有新故事,那一定和“检察蓝”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