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务动态

寻访圣水寺:守护千年文脉,赓续文明之光

发布时间: 2025-04-18
    南郑圣水寺位于南郑区圣水镇灵泉山下,是一座矗立于汉江之畔的千年古刹。自秦汉肇基,明代复兴,千百年间,它以“五龙捧圣”之独特姿态,悄然融入秦巴山水的灵秀,宛如一颗遗世明珠,散发着古老而迷人的魅力。寺中的五色龙泉,流淌着东海龙子的神秘传说,为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奇幻的面纱;那株历经千年风雨的汉桂,承载着萧何治世的深远志向,见证了无数兴衰荣辱……

寻访

近日,怀揣着以法治守护文明的神圣使命,我们踏入了圣水寺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圣水寺文管所冯所长和工作人员热情迎接,对寺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熟稔于心,讲解时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古寺的热爱。拾级而上,古柏参天,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古寺,郁郁葱葱间,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布满青苔的砖墙与缭绕的烟火相互交织,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一瞬间,我们仿若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些古老的岁月。

步入山门,中院一座古朴庄重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现存的大雄宝殿。它采用明代五脊六兽硬山式风格,砖木结构,五架大梁前檐带单步凛,飞檐翘角,如振翅欲飞的鲲鹏,展现出明代建筑的雄浑大气与精致工艺。

 

曾经在殿前东侧傲然挺立的汉桂,相传为西汉萧何亲手所植,树龄逾2000年,堪称植物界的“活化石”。其主干直径达2.32米,树冠如巨伞,覆盖面积400余平方米。花开三度,色呈黄、红、白三种颜色,珍稀程度举世罕见。然而,岁月无情,古桂因年代久远遭受病害。尽管各方全力救治,主干仍在多年前枯朽,令人扼腕叹息。所幸,从根部萌发的新枝得到了精心呵护,如今生机勃勃。相信不久的将来,“三秋树花胜群芳”的盛景定会重现,续写汉桂的传奇篇章。

圣水寺之名,源于寺周的“青、白、黄、乌、黑”五眼龙泉。五眼圣泉如五条巨龙,环绕佛殿,形成“五龙捧圣”的奇妙景观。更神奇的是,五泉虽相隔不远,却各具特色。在冯所长的带领下,我们逐一探寻这五眼泉水的奥秘。青龙泉澄澈碧绿,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被央视赞誉为“双胞胎之乡”的“圣水”,仿佛蕴含着生命的密码;白龙泉清冽甘甜,水源来自侏罗纪岩层裂缝带,历经岁月沉淀,纯净无比;黄龙泉富含硫磺等矿物质,对皮肤病有一定疗效,为人们带来健康的福祉;黑龙泉从佛殿下涌出,水色如墨,神秘莫测,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

寺内的石刻文物陈列展馆,宛如一座历史的宝库,陈列着六十余通不同时期的碑刻。清代戴其员题写的《圣水泉潮》诗碑,将五泉传说凝练为“龙起何年月,惊飞剩此泉”的千古浩叹,抒发着对岁月沧桑的感慨;明嘉靖年间的重修碑记,记载着古寺“三院七殿”的辉煌盛景,与如今残存的樵凤亭、景邵亭遗址相互呼应,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窥探古寺昔日的繁华。 

感怀

文明脉络:于历史褶皱中触摸信仰力量

圣水寺的每一块砖石、每一眼清泉,都是南郑千年历史文化的珍贵缩影。萧何植桂,以草木寄寓治国安邦之志;信徒祈愿,以香火传递向善之心。此次寻访,让我深刻体会到,文明与文化的传承并非无根之萍,而是深深扎根于大地,凝聚在人们心中的坚定信仰与不懈实践。作为一名检察官,我深知守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根脉,责任重于泰山。

法治曙光:以司法力量续写文明新篇

古桂濒危,虽经抢救仍留有遗憾;望江楼、镇龙塔等古建消逝,徒留残垣断壁。凝视着碑刻的裂痕,聆听着汉桂年轮的叹息,我深感责任重大。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检察机关在守护文物古迹、传承中华文明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通过普法教育,唤醒人们对文物古迹的敬畏之心,让法治成为守护文物古迹的坚固盾牌。

尾迹

临行前,我站在圣水寺的石阶上,再次深情回望这座千年古刹。香雾缭绕,轻抚古寺飞檐,五龙泉潺潺流水声,和着江涛悠悠远去,仿佛在诉说着古寺的前世今生。这座承载着文明基因的古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文物保护,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解读每一块砖石背后的历史密码,以法治之盾抵御岁月的侵蚀,更需要以创新之钥开启文明重生与传承的大门。愿检察蓝成为文明长河中坚定的守望者,让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成为“月上层峦照拂衣”的诗意注脚,让中华文明在司法的守护下,代代传承,永绽芳华,续写辉煌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