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从革命烽火到法治薪火,信仰的力量使我们坚定人民立场
陈小屏,又名陈兴汉,字普云,1905年出生于南郑郭滩乡(今梁山镇)一个富农家庭。陈小屏在学生时代思想进步,革命觉悟很高。后来他应聘到大西区高等小学(现为县城周家坪城关小学)任教,经常向学生进行反帝爱国教育,深受学生爱戴。1931年,陈小屏经偶彦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大西区高等小学校长兼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1935年3月28日在随军长征四川雅安战斗中牺牲,时年31岁。陈小屏从一名进步教师成长为红军政委,他的选择诠释了“为信仰而战”的坚定。作为检察人,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精神内核——法治信仰。无论是办理案件还是服务群众,只有心怀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站稳人民立场——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司法救助应救尽救、未成年人保护落实落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传承践行
将红色基因融入检察履职担当
忠诚铸检,做政治坚定的“护法者”。陈小屏长期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下仍坚持地下斗争,经历了敌人包围搜捕、突袭,连夜逃亡、风餐露宿,流落他乡仍坚持革命活动,靠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新时代检察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政治自觉融入司法办案,在扫黑除恶、反腐败斗争中敢于亮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严厉打击严重暴力、多发性侵财、毒品犯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体现检察担当。
为民司法,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在陈小屏等人的带领下,南郑陈家湾周边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青年纷纷要求参加红军。陈小屏曾率领由1400多名南郑儿女组成的红军队伍,远离家乡,西渡嘉陵江,翻越雪山草地,与中央红军会合。革命年代,陕南苏区的群众为何支持红军?因为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真正为人民谋利益。今天的检察工作,也要聚焦民生痛点,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养老诈骗,守护群众“钱袋子”; 强化公益诉讼,保护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公共利益;扎实开展“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区域社会治理。
敢于斗争,做法律监督的“硬骨头”。陈小屏带领工农红军南郑独立团与敌人周旋,靠的是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他的家多次被敌人查抄,家人、亲朋备受敌人审讯、拷打,妻子携带一双儿女逃往深山,全家6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生命。检察监督同样需要“敢监督、善监督”的勇气。对侦查活动、审判执行中的违法问题,要依法予以监督纠正;对司法腐败要“零容忍”,维护司法公信力;在建议法院适用速裁程序、认罪认罚等工作中,要确保司法公正高效。
薪火相传
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检察工作中换发生机
汲取智慧,以干践行,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明媚的春光中,故居复在,英雄已长眠地下。徘徊于四合院落的小道上,听其家族后人讲述其生前事迹,我仿佛看见陈小屏伏案疾书革命传单,或持枪夜袭敌营。他的生命已湮没于战火,但精神已化作秦岭巴山间的松涛,激励着我们这一代检察人。入党誓词再次在我耳边响起,检察工作者的使命感在此刻更强烈了。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时,我们要发扬工农红军南郑独立团的攻坚精神,迎难而上,力求办理优秀案件;深入乡村、社区做好普法宣传工作,让法治精神如当年革命火种一样扎根基层。
无私奉献,以廉正身,永葆检察队伍纯洁性。陈小屏为了革命工作不仅自己舍生忘死,还动用家产倾囊支持。他积极负担军委在其家开会的所有生活安排和开支,教书所得薪酬全部用于支持革命,甚至变卖祖田60余亩解决革命经费问题,打点营救被捕党员、资助党员遗属,他自己生活难以为继,五个儿女亦或抵债、送人、冻饿而死。革命先辈甘于清贫、严守纪律,检察官们更要严于律己,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规矩意识,落实“三个规定”,让党和人民放心。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作为基层检察人,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能在每一起案件中传递司法温度,在每一次监督中守护法律尊严,便是对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公平正义,就是我们这一代检察人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