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这片被红色浸润的土地,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翻秦岭、越巴山,抵达南郑,从此点燃了燎原之火。1933年,武志平受党派遣,在南郑境内开辟“红色交通线”——幺二拐、牟家坝、碑坝……这条隐秘的“生命线”,穿越深山老林,为苏区运送无线电设备、药品、情报,更运送着希望。当地百姓自发成为“护线人”,老人背粮、妇女缝衣、孩童放哨,用最朴素的方式与红军并肩,让这条交通线在国民党的封锁中存续两年,成为连接川陕苏区的“血脉”。
最让我震撼的,是巴山游击队的故事。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刘子才、赵明恩带领300余名战士留在南郑,在高山密林中与敌周旋。他们没有固定补给,靠树皮、野果充饥;没有精良武器,用土枪、大刀迎敌。5年间,他们在南郑20余个乡镇与国民党军激战18次,直至1940年弹尽粮绝。最后时刻,战士们将党旗埋入泥土,用生命守护着“革命火种不熄”的誓言。这些“巴山上的青松”,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武装”——他们来自人民,更以生命为人民而战。
历史的细节里,藏着最深刻的“人民性”。红四方面军在南郑期间,建立新集、黄官等16个乡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让2500多户农民分得土地;在碑坝坝溪,红军重开铧厂、纸厂,组织工人生产,支援前线;普通百姓将最后一口粮送给战士,把仅有的棉衣披在伤员身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南郑的抗战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共御外侮的史诗。
此刻,当我们站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前,看展柜里的破棉袄、锈步枪,读何挺颖烈士“愿拼热血卫吾华”的绝笔,触摸牛头岭战壕里的弹痕,我忽然明白: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不是为了重复苦难,而是为了记住“为什么出发”。
当年,南郑百姓用“背粮、缝衣、放哨”支援红军;今天,我们用“办好每一起案件、守护每一份权益、传承每一段历史”回应人民。这或许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让历史的光芒,永远照亮检察人“以法为剑、以民为心”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