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孩童的时代就从老人们的零星言语中获悉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战斗生活的感人事迹,但并不知道革命胜利所代表的艰辛和血与火交织的不屈岁月,也没有切身的体验,更没有机会实地追寻感受红军战斗生活的艰苦环境。
随着小学、中学的就读,也仅仅是从课本,电影、电视剧里面、参观一些革命纪念馆对红军当年打土豪、分田地、一心为了穷人闹革命有了深刻的的印象,但也是在一个环境优雅,景观设计美观,物件归类摆放有序的地方聆听和感悟。毕竟,有幸生逢和平年代,经济发展的浪潮成为主流。
具有纪念意义的部分红军生活战斗中用过的,或许就在你我身边散落在民间的物件、石刻标语、房屋等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甚至被无知的人损毁,破坏,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正慢慢离我们远去。
谁来为它们买单?谁来默默的守护这一份艰苦卓绝记忆?当然离不开监管部门纳入监管和国家的重视,但仍存在一部分维护不到位,监管薄弱,得不到应有保护。
近两年,随着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公益诉讼工作蓬勃发展。陕西省人民检察院继2019年6月开展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项监督行动后,2020年再次深入开展九个月红色资源保护专项监督活动,下发《关于开展红色资源保护专项监督活动的通知》,部署在陕西省范围内开展军地检察机关共同保护红色资源专项监督活动,将保护稀有红色资源推向高潮。
通知明确了专项行动内容、划分了工作重点、规定了完成时限,要求省内各地检察院全面了解摸排全省范围内红色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发掘公益诉讼线索,集中解决红色资源保护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发挥各级检察院公益诉讼职能作用,督促监管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只为让艰苦卓绝的红色印记薪火相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和安宁,彰显出对有名、无名的英烈英雄重视和敬仰。
为落实上级院专项监督活动和交办的案件线索,二零二零年九月初,经过前期的准备,笔者随公益诉讼办案组一行沿南郑区红军路来到地处崇山峻岭间的南郑区碑坝镇、福成镇,实地走访调查红色资源保护现状。
碑坝镇、福成镇地处米仓山腹地,山清水秀气候温润,自然生态保持完好,福成镇距离区委中心大约130多公里,是南郑最远的镇。由于大山阻隔,这里交通不便,由一条红军路连通川陕,是碑坝镇、福成镇人民走出山外的唯一通道。前几年,由于道路年久失修,往来碑坝的红军路损毁非常严重,下雨、下雪后道路泥泞不堪,车辆行驶异常颠簸,滑坡、垮塌、时有滚石掉落,导致道路中断现象经常发生,往返汉中、区委中心、碑坝方向的群众、干部、过往车辆行人苦不堪言。笔者在2013年从碑坝返回单位就因为山地塌方阻隔,从而绕道四川通江县、南江县用时八小时左右。脱贫攻坚以来,全区形成“区外连通、区内循环、镇镇相连、村村相通、组组成网”的路网格局,全力实现大交通、大提升、大服务的发展目标,为贫困群众铺就脱贫致富的“快速通道”。通往碑坝,川陕界,福成镇的道路全面升级硬化路面,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山货运输更加快捷,山外山内交流更加密切。
印象较深的还是福成镇的底坪村,也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界生活和战斗的中心地带,地势山大坡深。从福成镇政府到底坪村二十多公里山路,坡陡沟深,均是深山密林,人烟稀少。过去徒步到镇政府办事单程要四五个小时,由于交通不便,底坪村比较闭塞,近年因扶贫有了长足发展,路面陆续硬化。
这里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2年冬至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碑坝、福成等片区建立川陕省红江县苏维埃政权,留下了大量的石刻标语和墨书标语,将红色的种子播撒到了我区红庙镇,小南海等地。也是我区红色革命生长发展的中心。
典型的有程家祠堂吊脚楼院落,虽然看着已经风烛残年,依然能感到它当年显赫的家族。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这里驻扎,门廊下的石刻保护较完善,主要内容为动员工农参加红军,支援红军,消灭军阀刘湘等短小精悍的民间口语式,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比如:“欢迎青年士兵拖枪投红军一路去消灭英日帝国主义走狗刘湘”等,石刻几乎都有宣传单位。从石刻标语上反映出当时红四方面军在当地已经具备充足时间和稳定生活环境。
村部也刚刚翻建落成使用,虽然不大,但也为他们提供了遮风挡雨的议事工作地点。距离村部不远处,现存石刻标语主要分布在底坪村的北坡、南下坡地段的石头和石崖上,地处当年主要红色交通线上。现在看来也就是一条不起眼的山里林间小路,就是这条处在密林中的羊肠小径,当年不知道承载负担了多少仁人志士革命成功的愿望,也不知道有多少有志青年接受了小径边红军扩红所刻内容精神。如果不是村干部引导开路,外人很难找到这条路和路边石刻。我们时不时要猫腰前行,拨开荆棘小心谨慎迈步,稍不注意就会被带刺的荆棘挂伤,脚不踩稳就会滑落山崖。顺这条路往南走不远就能到达四川空山镇紧邻的村。在密林中我们看到了红军当年在石头上刻写的“加紧开荒,多种粮食!丁:”打倒出卖四川、屠杀工农的匪首刘湘!丁”的字样,历经八十多年风雨霜冻,依稀可见。因扩建改道现已废弃这条崎岖小路。当年,经过这条路不知道输送了多少情报、战备物资、药品,为中国革命的成功默默守候。
在另外一处,碑坝镇坝溪村苏维埃遗址,地处深山,周围参天古树、银杏绿树成荫,被政府挂上了保护牌安排了责任人。据该村一位七十余岁村民介绍,他听他父亲给他讲过,川陕省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遭国民党军队围攻,当时房子几乎都是木屋,里面有三名红军,屋里面的红军顽强抵抗,誓死不投降,国民党部队打不进去,最后一把火将房屋点燃,烧了三天三夜,三名红军也被烧死室内。屋后的古树见证了当年的历史,被烧的古树底部已空心,新长出的部分已将火烧部分顽强包裹,就像红军不屈的意志代代相传。
网络上能查到的是这样: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地址在碑坝镇中南村李子垭原苏维埃林区。1933年1月,红军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政委詹广才组建了中共红江县坝溪区委、川陕红江县坝溪区苏维埃政府,在坝溪武庙办公,后撤至碾子坪、李子垭。1935年春,遭敌军偷袭,区少共书记鲜奎模、妇女部长朱仕秀等壮烈牺牲。国民党军队焚毁区苏维埃住房100余间,抢走军械、粮食。后为纪念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及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詹广才和苏区军民在李子垭栽植青松74株,至今,这些树挺拔苍翠,矗立云天。南郑县人民政府1981年3月5日决定,将川陕省红江县坝溪苏维埃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挂匾。
红军就是在川陕交界的崇山峻岭里,青山绿水的密林间,不畏艰难,敢于直面困难,在方圆几百平方公里不断壮大。我们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看着他们刻下的标语,抚摸他们曾经用过的旧物,历史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汉中大地上镌刻的红色印记,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壮丽诗篇。我们后代不能忘记,更不能漠视,坚决不容诋毁红色印记。
艰难的岁月虽已远去,民族复兴伟业还在征途,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国家和人民负重前行。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摸排梳理,向监管部门发出诉前建议四件,使散落在崇山峻岭间的红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