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全省检察机关“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部署要求,宁强县检察院组织干警前往大安镇开展寻访活动。大安镇地处宁强东北部,南有莲屏山厮守,北有嶓冢山环绕,其历史悠远,是唐朝的金牛县、元朝的大安县所在之地,有“汉江源头第一镇”之称。唐玄宗为躲避安史之乱,仓惶入蜀,就是取故道转由陈平路至大安而行。“沮水春流绿,嶓山晓色苍,阿瞒狼狈地,千古有遗伤。”这里还是曹操兵败的古战场。嶓冢山石牛洞石牛背上“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文字,流传着的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石窝金、金堆铺、金牛驿、金牛峡、石牛粪金、武丁开道......形成了与“傥骆道”、“子午道”、“米仓道”齐名的“金牛道”。古金牛道上随处可见的山花木石无不受过时光的侵染,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泛珠泉: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从宁强县城出发,车过五丁关隧道,就来到了宽川铺。此地最有名的当属泛珠泉,当地人称龙泉或灵泉,为何叫泛珠泉,应该与泛珠泉水刚冒出的样子有关,站在泛珠泉边细看,水中会不停地冒出大大小小的气泡,形似珍珠。路边那几栋残碑,依稀记载着泛珠泉的一段历史。碑上记载,一位广东琼山籍名叫黄宝德的国军营长在带领部队驻扎在宽川铺,见到山谷里有个泉水潭,胜似济南府的趵突泉。他叹息历史上的旅行家徐霞客怎么没到此一游,记载下此处的胜景?不胜感慨之余,遂动了心思,带领士兵在那地方修建了一个亭子,并对泉水潭进行了修整。并亲自撰文记述其胜景,提醒人们爱惜、保护之。
禹王宫遗址:羌汉文明的千年见证禹王宫遗址位于宁强县大安镇烈金坝村,在列金坝村汉王沟的108国道北侧的广场上可以看到一株古老的桂花树,七枝连体,树冠丈余,枝繁叶茂,当地人传说那七条茁壮的枝丫是天上七仙女的化身,视为神物,已有千年树龄,是当地文化传承的活化石。禹宫古桂为禹王宫遗存,禹王宫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原是一套古色古香的三合院,桂花树即植于庭院之中。桂树东侧竖立着明代历庆年间郐鹏翼撰书的《禹王庙记》石碑一座,记叙重修禹王庙的盛况,承载着“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的大禹治水传说,赞颂大禹亲历嶓冢治水的功德,更以古羌石板墓、传统建筑技艺等文化符号,见证了羌汉先民共生的历史脉络。
新民村秀峰观遗址:宗教文化的瑰宝沿着宁强县大安小学旁的一条狭窄的山径,步入秀峰寺,中共大安小组遗址就隐匿在寺庙背后,1927年春,陕南革命的号角就在这个林木葱郁、鸟鸣声声的地方被吹响......
秀峰观遗址位于宁强县大安镇新民村,始建于明清时期,原名秀峰观,因地处高阜、古柏掩映、绿树成荫而得名,是当地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其建筑风格融合了陕南传统建筑特色,曾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闻名,不仅是陕南地区重要的宗教文化遗存,更是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秀峰观在民国时期曾是大安高等小学所在地,1927年春,共产党员陈锦章在其任教期间,以秀峰观为秘密据点,组建了陕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大安小组。陈锦章任党小组组长,其胞弟陈文华和进步青年何蔚然任委员。党小组成立后,迅速在全县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进步思想的热潮,为宁强乃至陕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从泛珠泉到禹王宫遗址,再到秀峰观遗址,金牛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响彻千古的文化传奇和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遗存的文物、遗址贯穿起来成为秦蜀往来一条文化珍珠链,时光的信物。如今,那道真的被越拓越宽,往来秦蜀的各种车辆,游龙般在那条若舞者飘带的“五丁关”盘道上穿行,小小的大安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蜕变,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不断上演着新的神话。宁强县检察院在立足本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基础上,将持续深入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为助力保护文化遗产,守护国家和民族根脉,感悟先辈智慧与创造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检察力量。(文字:苏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