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发挥检察职能 守护非遗根脉——宁强检察:为县域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法治力量
“一针一线绣岁月,一漆一陶刻文明。”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宁强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化军走访了县域内羌绣、羌编、羌漆、羌陶等具有羌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非遗工坊,以实地调研为切入点,以检察职能为支撑点,为古老羌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法治动能。

走访问需:触摸非遗“活的灵魂”
在羌漆彩土漆工坊,九零后省级非遗工坊负责人、羌漆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熊永磊揭开了“东方涂料之王”的神秘面纱——从漆树采割的天然汁液到十三种髹漆工艺,从三十一道素髹工序到“三棵树”(桑树、茶树、漆树)的文明密码,羌族工匠以“天人合一”的智慧,将生漆的耐腐蚀、耐酸碱特性转化为桌椅、傩戏面具、国礼茶具等器物上的文化印记。当看到工坊2023年获评省级非遗工坊、其“陶瓷胎体红金螺钿犀皮漆茶具”作为国礼走向世界时,王化军感慨:“这不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在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全国劳动模范、省级非遗传承人王小琴的绣绷上,日月山川、花鸟虫鱼正通过“十字挑绣”“串挑绣”等技法跃然布上。从图腾壁挂到童帽头帕,从厨房桌布到收藏级绣品,羌绣以“色彩绚丽却不失朴素,工艺繁复但求耐用”的特质,与蜀绣、湘绣、苏绣并肩成为“绣中精品”。“这些绣娘的指尖,绣的是生计,更是文脉。”王化军仔细端详着绣品上的羌族符号,表示要关注非遗经济价值背后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在羌编非遗工坊,市级传承人周琳展开了一幅“祖孙三代竹编人生”的画卷:从竹筐、竹篮等传统日用品到2023年申请国家著作权的中式复古包、茶台系列,羌编以180余种产品实现“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华丽转身,被誉为“东方的金丝绣”。“一根竹篾能编出生活智慧,也能编出产业未来。”王化军边看边强调,要增强非遗保护意识,让法治力量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在古羌陶坊,汉中秦熙禾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加荣展示了羌陶的“古今对话”:从日常用的陶器餐具、坛罐到融入现代科技的文化茶具、创意酒器,羌陶正以“传统韵味+时代表达”的创新路径驶上产业快车道。“泥土经过火的淬炼成为器物,文化经过守护方能焕发新生。”王化军对企业“科技赋能文化”的探索给予肯定。
检察担当:织密非遗“保护网络”
“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守护非遗,检察既要‘访’更要‘为’。”走访中,王化军就如何发挥检察职能,保护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场提出三点对策意见:
一是扎实开展专项监督活动。落实上级检察机关“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工作要求,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监督,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合力解决保护传承中的难点堵点。
二是法治护航非遗保护传承。通过刑事犯罪打击、民事权益救济、行政违法监督和公益诉讼等方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以司法保障、行政监督、社会协同等多维度助力保护传承。
三是扩大保护传承朋友圈。深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携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持续强化濒临灭失风险非遗抢救性保护力度,针对难以实现产业化开发、商业化运营的非遗项目,重点加强传承人培育工作,切实筑牢文化根脉传承基石。
“作为基层检察机关,我们的职责不仅是依法严惩侵权行为,更要成为非遗传承的‘护航员’、文化创新的‘助推器’。”王化军检察长表示,宁强县人民检察院将深入开展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持续强化检察履职,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用法治力量让羌绣的针脚更稳、羌编的竹篾更韧、羌漆的光泽更亮、羌陶的窑火更旺,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文字: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