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宁检动态

【宁检文苑】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基因——寻访宁强石牌坊的文化觉醒

发布时间: 2025-04-25

【宁检文苑】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基因——寻访宁强石牌坊的文化觉醒

为深入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近日,宁强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干警前往巩家河中台山进行实地寻访调查,探寻历史遗迹,守护文明根源。这座矗立在山崖北坡的明代石牌坊,始建于万历壬子年(1612年),是当地信众历时六年扩建道观的结晶。触摸坊身斑驳的“永镇玄天”刻痕时,山风裹挟着四百年前的凿石声穿透掌心,仿佛带我重返那段军民共铸文明图腾的岁月。

一、从万历丙午到壬子的文明接力  

万历丙午年(1606年),中台山因“元帝显灵”之说掀起信仰热潮。信众自发筹资,宁羌州牧毕如松捐金倡建,将旧庙扩为道观。六年土木之功,终在壬子年(1612年)造就殿宇恢弘,次年更于北坡70米处立石牌坊为山门。这座高6米、面阔5.4米的四柱三间庑殿顶建筑,以43块巨石榫卯咬合,四根石柱各承重4吨,柱基蹲踞石狮,南北抱鼓拱卫,展现明代卫所制下边疆治理的雄心。石门横梁三石扣合,“八仙过海”“关公挑袍”等浮雕跃然其上,恰如一幅流动的信仰图卷——上层仙道缥缈、中层忠义昭彰、下层民俗鲜活,将道教宇宙观与世俗精神熔铸于方寸之间。

二、天人合一的技艺交响

蹲身细察石柱底部夯土痕迹,万历工匠的智慧令人惊叹。他们借隆冬冻土摩擦系数骤增之机,以31度斜坡完成4吨石柱吊装,暗合“天时地利”之道。更震撼的是横梁南北阴刻的“永镇玄天”——隶意浑厚的尺方大字,北侧题款铭刻着知州毕如松、卫所指挥使等军政名录,南侧落款留有匠人“沔邑陆寿光”之名。这种官、军、民、匠共铸一器的协作,正是明代边疆治理“以神道设教”的缩影:玄武大帝不仅是护佑北疆的神祇,更是凝聚多方力量的文明图腾。而今细观其构造,43块巨石榫卯咬合之精密,拱三洞结构跨度之稳固,无不印证着古人“道法自然”的营造哲学——以人力契合天地规律,方成不朽之功。

三、从冻土传说到数字重生

在村口九旬老者讲述的“神仙化土为梯”传说中,我触摸到文明传承的温度。当孩童指着“青龙白虎”浮雕追问象征时,老者以“东木青龙主生发,西金白虎镇凶煞”的谚语作答,四灵兽的方位密码便随山风沁入新芽。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卷草纹,裂纹中沉淀的不仅是时光的伤痕,更成为后人解读环境变迁的天然教案。石牌坊前,明代戍边将士的忠勇与当代学子的凝视在此交汇——古时学子仰观“关公挑袍”悟忠义,今日少年摩挲石狮底座辨匠痕。文明的基因,正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指尖的温度,在代际间悄然流转。

四、震后重建中的文明韧性

2011109日,山坪上石牌楼被列为宁强县重点文保单位,却因“5.12”地震及后期村道施工陷入危机——四柱开裂错位、榫卯松散脱落,毛石地基裂缝蔓延。至2015年春,顶部石块坠落,倾斜加剧,石牌楼一旦面临坍塌的危险,将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实施石牌楼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宁强县文化旅游局依山势定制修复方案:先搭钢管架固定30余石构件,吊车配合人工自顶至底拆解,标记移存;拆除石牌楼旧基础表面的浮土,清理周边灌木丛,在旧基础上,用40cm厚的钢筋混凝土浇筑120平方米方形平台,以保障石牌楼地基永久性稳固。用仿古龙骨石材,按照1:1的标准重新制作不规则长方体石柱、顶部缺失构件及斗拱、额枋、抱鼓石缺失构件,对新做的石刻构件整体做旧处理,还原石牌楼原貌,纹饰图案与原貌吻合。  

这场历时多年的守护战,不仅是技术的重生,更是文明的宣言。如今的石牌坊,既是明代卫所制的见证者,也成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教材。

五、镇守文明,向光而行

归程时,夕阳将石牌坊的影子拉得很长,拓片上的“永镇玄天”在余晖中泛起暖意。四百年前,毕如松们以巨石镇守北疆;四百年后,我们以数字技术延续文明基因。这“镇”字的真谛,从不是固化的禁锢,而是让历史长河中的智慧浪花,永远激荡在时代的河床之上。当检察机关的无人机最后一次掠过坊顶石雕,我忽然懂得: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让每代人都成为文明火种的传灯人,在敬畏中守护,在传承中新生。(文字:白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