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宁检动态

【文化“寻保传”】春日寻迹胡家坝老街 在时光褶皱里打捞文明记忆

发布时间: 2025-04-25

【文化“寻保传”】春日寻迹胡家坝老街 在时光褶皱里打捞文明记忆

“茶马互市咽喉地,汉水巴山第一街。”在崇山翠谷间,一片错落于玉带河畔的粉墙黛瓦,镌刻着明清时期商帮马队的蹄痕与茶香,吞吐过秦陇蜀三地千担桐油、万匹蜀锦的熙攘烟云。这条被誉为陕南明清商贸建筑文化活态标本的胡家坝老街,虽已掩去人声鼎沸的旧日风华,却在宁强县检察院“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中,正从斑驳的砖木纹路间,渗出文明传承的温热呼吸。脚步未至,先闻春风,不是耳畔的风,而是历史长河拂过古建筑群时,在粉墙黛瓦间留下的絮语。

胡家坝古称猪尾关,明设指挥使驻此。清代街头建有江西会馆,民国时设天池镇,解放初为天池区公所驻地,双日逢集,为宁东最繁华集市。在历史上,宁强胡家坝镇为宁东通汉勉之要冲,往日货运全靠人背畜驮。丰水季节木排竹筏可由玉带河顺流而达汉中。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为小镇带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老街建筑群在明初设指挥使驻所时,以军事防御性建筑为主,墙体厚实、开窗窄小;至清代商贸繁盛期,逐渐转向开放性的商居混合风格,门庭开阔、装饰繁复,兼具徽派建筑元素与秦巴山地实用性设计,承载了茶马古道、盐运商帮的历史记忆,是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明清建筑群。

走进宁强县胡家坝镇老街,恰逢人间四月天。春风裹着花香掠过檐角,燕子在残存的雕花梁枋间穿梭筑巢,老街的砖石缝隙里钻出几簇青苔与野花,仿佛时光与自然在此合谋,将数百年的沧桑揉进一片温柔的春色里。推开一扇斑驳的木门,木雕窗棂上缠枝莲纹依稀可辨,檐角残存的彩绘仍倔强地诉说昔年匠人的巧思。一位坐在门槛上抽旱烟的老人说:“这房子,我爷爷的爷爷就在了。”话音未落,几只麻雀从檐角惊起,扑棱棱的翅膀抖落一片旧时光。

俯身观察墙体裂缝处滋生的苔藓——春日的潮湿让这些绿意愈发蓬勃,却也让裂缝深处的朽木暴露无遗。被雨水侵蚀的柱子旁,一丛鹅黄的蒲公英正奋力绽放,生命的新旧交替在此刻显得如此具象。这些不仅是岁月的馈赠,更是文物保护现状的无声证词。

“我们也想保护好老房子,但修不起啊!”一位大嫂透露出无奈,这话道出了现实困境——产权分散、资金匮乏、专业力量不足,让许多古建在“保护”与“生存”间挣扎。她告诉我们,随着历史的发展,外来文化、外来建筑风格的深入和蔓延,小镇的古老建筑在21世纪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在2000年左右,小镇老街还繁华依旧,但后来,小镇逐渐冷清,旧房开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修的街道和现代化的房屋。

踩着青石板路上的花瓣归去,忽然想起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任重道远。”危墙拐角处,几枝野迎春从砖缝里爆出一团明黄。此刻,我们步履愈发铿锵。 我们或许无法阻止时光剥蚀砖瓦,但能以法治之力延缓文明消逝的脚步;作为文化传承者,我们不仅要修复建筑的裂痕,更要修补现代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胡家坝老街古建群的明天,需要一双手扶正倾斜的梁柱,更需要千万双手托举起文明的重量。

文字: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