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秦蜀古道】寻访西秦第一关川陕公路:镌刻在岩壁上的山河史诗
历史回眸:西秦第一关的军事与交通使命 宁强县地处秦巴腹地,自古为“川陕咽喉”,西秦第一关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关隘,见证了秦汉以来中原与巴蜀的军事博弈与商贸往来。时至近代,川陕公路的修建(1936年贯通)将这一历史通道推向新的使命——服务抗日战争。抗战时期,它成为连接西南大后方与西北前线的“生命线”,承担着军需物资运输、人员转移的重任,这条用血汗铸就的公路,成为支撑民族存亡的钢铁动脉。茅盾在《拉拉车》中描绘的“百步九折”险途,正是这条公路的缩影;张大千1940年途经此地所作《西秦第一关》,以苍劲笔触记录下雄关险隘,亦暗含国难时局的忧思。
寻访发现:岩壁上的“战争伤痕”与建设史诗 在初春的下午,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洒满地面。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西秦第一关川陕公路遗址。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脉,植被茂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开始徒步攀爬,山路陡峭,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好在并不多高,经过约半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川陕公路遗址。我们沿着半山腰的公路向深处走去,山道蜿蜒,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沥青路面早已破烂不堪,周围也是杂草丛生。但令人感触颇深的莫过于两侧岩壁上密布的爆破钻孔与残留的钢钎凿痕,他们相互交织,向我们展现了一部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时期艰苦奋斗的立体史诗。 1939年西秦第一关 摄像 德慕克
史料佐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陕公路作为连接重庆与西北战场的“抗战大动脉”,亟需拓宽加固,宁强段工程尤为艰险,受制于物资匮乏,民工以土制火药,铁锤钢钎在绝壁间搏命开道。据《宁强抗战纪事》载,当地民谣“石炮一响鬼神惊,十人凿路九人亡”正是这段历史的血泪脚注。而今,每一处深嵌岩壁的钻孔都是军民以血肉之躯对抗天堑的见证,每一道岩壁裂痕都铭刻着“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壮——它们不仅是工程遗迹,亦是先辈以血肉铸就的“抗战丰碑”,更是民族精神在危难时刻迸发的“地质切片”。 走过几百米后,路面稍微平整了许多,左折右拐,大约走了一公里后,远远望见路边青褐色的岩壁上有一块白花花像是被水泥搪抹过的地方跳入眼帘,走近细看才是“西秦第一关”五个大字,隶书苍劲有力,左边落款是“厅长雷宝华。督工专员张笃伦。工程主任黄庆慈”,右边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二月”。靠最左边还有一块“安全为先”石刻。如今,这两块石刻盎然挺立在山崖之上,无声地向路人述说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过往。
薪火相传:从历史裂痕到文明新生 站在西秦第一关的残垣断壁前,我恍见历史长河在此激荡:先秦将士的剑戈寒光、三国木牛流马的吱呀声响、抗战军民凿山的号子声浪。而今极目远眺,京昆高速贯穿全境,道路宽敞平坦;西成高铁亦如银龙穿山而过,耳边络绎不绝的汽车鸣笛以及西成高铁的飞驰呼啸。我不禁感慨万千,从羌汉烽烟到抗战血脉,从钢钎凿山到隧道穿岭,这片羌州土地上见证着中华民族“开路不怕难”的精神传承。昔日李白笔下的“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在跨越八十载时空后的今天,已成为“朝发夕至”的便捷。
蜀道的变迁不仅是交通史的缩影,更是文明传承的答卷。当法治力量与历史血脉共振,西秦第一关的每一道凿痕都将化作照亮来路与去途的星火——它们见证过中华民族如何在绝境中开出生路,也必将启迪检察人以同样的勇气,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法治之力守护文明的根系,让秦巴山脉的回声永远激荡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文字:杜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