嶓冢山,又名汉王山,是汉江的发源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禹书·禹贡》记载“嶓冢荡漾,东流为汉”,大禹曾在此治水,疏通汉江源头,其功绩被镌刻于山间摩崖,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符号。为深入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近日,宁强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干警前往汉江源头嶓冢山进行实地寻访调查,探寻历史遗迹,守护文明根源。
清晨薄雾未散,干警们已沿汉水支流向嶓冢山深处进发。山径崎岖,藤蔓交错,林间不时传来鸟鸣涧响。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可能藏着历史线索,据《宁强县志》记载,古人曾在此开山引水,这些痕迹或许与禹王治水的传说一脉相承。行至半山腰,一块高耸的白色岩壁闯入视野,崖下有一石洞,洞旁有摩崖石刻“古汉源”三字,是书法家梁新云的手迹,石洞口有两块状若石牛的石灰岩石,一块似牛臀,皮肉肌腱纹理俨然;另一块似卧牛状,露出脊背。据说原石牛脊背上刻有8个蝌蚪文,据有关专家考证为“嶓冢导漾,东流为汉”,为夏禹手迹,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此符号是古羌人祭祀万物神灵之符咒。石刻虽经历风雨,仍可见刀功遒劲的纹路。据当地文史专家介绍,摩崖所在的嶓冢山区域,还分布着禹王宫遗址、汉王拴马桩等遗迹,印证了此地作为羌汉文化交融之地的历史地位。
嶓冢山之行,既是一场跨越千年文化的文化对话,也是一次法治精神的溯源之旅。站在禹王摩崖前,干警们凝视着斑驳的石刻,仿佛听见远古的凿石声与当代法治的脉搏同频共振。大禹“疏浚河道、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恰似当下法治建设中“源头治理、疏解矛盾”的深刻隐喻,正如洪水不能靠蛮力围堵,社会矛盾也需以法治为渠,引导群众在规则框架内化解纠纷。望着摩崖石刻上那些斑驳的痕迹,一位干警不由感慨:“那些未被破译的禹迹天书,何尝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法治考题?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密码,才能让文明的血脉永远奔涌。”夕阳西下,嶓冢山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辉。摩崖前的干警们举起右手,许下守护承诺。这一刻,古老石刻与现代人的对话,恰如汉水奔流——从历史深处涌来,向未来绵延不息。
“将检察监督履职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合,以法治力量守护中华文脉”,这是新时代赋予检察工作的重要使命。下一步,宁强县检察院将持续贯彻落实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机制,为宁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贡献检察力量。
守护文化根脉,我们永远在路上。(文字:罗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