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检察同行,唤醒沉睡山间的羌韵史诗
在破晓之前的山路上,警车车轮碾压碎石,那细微却又坚定的声响,唤醒了沉睡中的嘉陵江支流。宁强县,这片作为古羌人南迁重要驿站的土地,山岭之间至今依旧回荡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密码。回溯至战国时期,羌人从甘青高原沿着茶马古道一路南下,于此处垒石建房,凿山修墓,将游牧民族的剽悍豪迈与山居者的聪慧灵秀,深深融入这山间的石缝之中。在代家坝镇大桥村委会的院子里,老张递来的茶水升腾起袅袅白雾,刹那间,与羌人火塘边飘散的炊烟重合在一起。他腰间铜钥匙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让人不禁联想起羌族释比(祭司)作法时法铃的声响。当谈及山上的墓群,老张随手拿起柴刀,在地上缓缓画出三道波浪纹,说道:“老辈人讲,这些石墓的垒砌方法,藏着羌人祖辈的诸多讲究。” 众人拨开最后一丛野花椒,十余座巨石墓室便赫然呈现在眼前。每一座墓室均由整块青石板拼接而成,严丝合缝,石板边缘精心凿有斜切凹槽,通过暗榫相互咬合,工艺精湛,浑然天成。
省文物保护碑后的墓群,宛如沉默的谜题,静静诉说着往昔。其中最大的墓室,侧壁石板长达两米,厚度超过三十公分,石板表面还留存着原始的凿痕,仿佛是古人用燧石工具,经过无数次反复錾刻留下的岁月印记。墓顶 “天窗” 的边缘,螺旋纹饰与羌寨青铜酒樽上的羊角图腾相互呼应,跨越时空,传递着古老民族的文化脉络。据《华阳国志》记载,羌人 “垒石为室”。这些由完整石板构筑而成的墓室,或许正是 “邛笼”(羌碉)建筑技艺的别样呈现。
山风轻轻掠过墓群,在石缝间奏响空灵的乐章。我们俯身仔细查看散落的陶片,上面的菱格纹与汶川营盘山遗址出土的羌陶如出一辙。在某一块残片上,用朱砂绘制的 “卍” 字符在苔痕之间若隐若现,这个源自古老羌人太阳崇拜的符号,历经千年岁月,依旧在羌绣腰带上延续着它的传奇。主墓室的构造更是令人震撼:三块重达数百斤的青石板悬空架起作为墓室顶部,下方石壁巧妙凿有导水暗渠,与羌寨屋顶的 “过水石” 设计理念一脉相承,尽显古人智慧。
归程中,车载音响里非遗传承人吟唱的 “多声部民歌” 穿透云雾,将石板上镌刻的文明密码,传向远方的下一座山岗。山野寂静无声,然而我们检察人员却怀揣着炽热之心。守护这些由巨石垒就的历史史诗,是我们身为检察人对历史致以的最庄重、最诚挚的回应。(文字:王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