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 ”| 寻访札记:历史的见证与检察人的守护
北岭通西蜀,千林拥七盘。当关逻卒密,行路弃襦难。谷口朝光薄,马蹄霜叶寒。入秦非得己,归兴阻江干。这是明末清初诗人蒋薰写的诗。我们从宁强县城驱车大约40分钟,就来到诗中所描述的七盘关遗址。
车子在汉源街道办事处黄坝驿村关沟一转弯处停下,路边立着块黑色大理石石碑,上书汉中市政府2014年9月立的“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七盘关遗址(陕西省人民政府2014年6月9日)”,我们合影留念后又继续沿公路右侧的石阶上山探寻。大约一公里,眼前便横着一个深幽的石豁口,就是卡门子遗址了。遗址左边岩石体上,立着两块石碑。写着“陕西茶文化重点保护遗址,宁强县茶马古栈道蜀门”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我们沿着豁口往前走,仔细观察。据“七盘关遗址”碑牌背面文字介绍,该豁口宽2.2—2.4米,长55米,是人工在石壁上开凿而成。古时候,豁口内的通道安上大门,便是古金牛道七盘关的一个重要关卡,因此该遗址又叫卡门子。1935年,当川陕公路修建至七盘关时,因山势险恶陡峻,公路设计师们一筹莫展,只好绕开这座著名险关。从此,七盘关这座辉煌千年的古道一下黯然失色。
站在这里,我看着被荒草和树枝簇拥着的七盘关遗址,在阴天的衬托下,有种荒凉、苍劲和古远之感。这里看似平淡无奇,却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秦蜀古道金牛道中最险要的一段,七盘关遗址背后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更是“天地人和”的蜀道精神,所展现出的道路规划与施工技术水平,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文化遗存,更凸显了中国人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果敢精神和因地制宜、敢为人先的高超智慧。
曾经的七盘关车马奔驰,络绎不绝,是南北经济交流的渠道。如今,108国道、京昆高速和西成高铁横穿而过,千里蜀道已成万里通途。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而文物就是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此次寻访七盘关遗址,不仅让我领略到蜀道的险峻,感悟到奋进执着的蜀道精神,更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新时代检察干警,我们要承担起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因为,每一个遗址,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人类的记忆与智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断探索如何妥善保护和有效利用历史瑰宝,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为传承中华文明贡献检察力量。(文字:刘昕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