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宁检动态

【文化“寻保传”】寻访文化遗址 守护秦蜀古道

发布时间: 2025-02-10

【文化“寻保传”】寻访文化遗址 守护秦蜀古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近日,宁强县人民检察院持续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寻访多处文化遗址。

漫步七盘关遗址,感悟古人智慧。七盘关遗址被称“西秦第一关”,是金牛古道上的关隘遗址,位于宁强县汉源街道办事处黄坝驿村关沟。因过关的道路需要盘旋七次,故此关被当地人称为七盘关。此关建于汉代,是金牛古道上由川入陕的第一道屏障。建关时,为扼守进出川要道,设计者将关址选在宁强黄坝驿西的大巴山鸡头岭。但由于山高风疾,尤其是隆冬之时,山巅冰雪封冻,寒风煞人,守关者难以为继。为此,后来当地人将关址由鸡头岭迁到七盘岭。到了唐朝贞观末年,又被迁到七盘岭下山嘴部。沿着石阶向上爬大约1000米,可以看到石峡关,也叫卡门子遗址。关门建在石壁中间,以厚重大门阻挡通行,再建以门楼,以养壮士守住,门仅容一人一骑通过,上下左右皆不能行。如今的卡门子遗址只能看到石栅门的遗迹,却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顽强的生命力。

作为秦蜀古道金牛道中最险要的一段,七盘关可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真实写照。时光荏苒,站在七盘关遗址上,可以俯瞰到西成高铁、108国道和京昆高速都从这狭小的空间经过。如今交通便捷,蜀道不再难,但七盘关依然是由陕入川的必经之路,也是秦蜀古道“申遗”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寻访古三泉县遗址,追溯文明足迹。从宁强县城驾车约一小时,来到40公里外的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古三泉县城遗址便位于此处。遗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这里曾出土过唐至宋代的黑、白、青花或豆绿釉瓷片及陶片、砖瓦等。1955年出土南宋庆元四年(1198)三泉县图碑,1979年发现南宋“仪制令”碑。所立标志碑记载三泉县初建于北魏,再建于唐,始治今四川省北部嘉陵江畔,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县治一百三十里,严疆要衙太祖遂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开中国历史上直属县之始。

三泉县位于嘉陵江南岸,因地理位置特殊,地势险要,在古代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地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演进,三泉县已不再保持其直辖县治的地位,古代的城垣早已荒废,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尤其是秦蜀古道研究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守护梯子崖栈道,聆听古人脚步。梯子崖栈道坐落在青木川镇西北6公里的上西沟(原长沙坝村二组),开凿在金溪河东岸崖壁上。现存上行阶梯15级,下行阶梯44级,阶梯最长者1.3米,最短者0.9米。石梯旁山体崖壁上现存两个为搭建栈道横梁的方形栈孔,两个栈孔间距4米,每个孔径20厘米,栈孔高于沟底水面8米。沟边岩石上现存方形石孔10多个,孔径约15厘米,高于沟底水面5米,用于搭建栈道上铺路的护栏。梯子崖栈道位于秦蜀古道傥骆道入川的必经之路,唐代德宗、僖宗避兵火,均由此路至汉中、四川。后来傥骆道衰败荒芜,栈道也因此破损无法通行,至清道光年间,为入川之路通行顺畅,众人集资,重修栈道。梯子崖栈道旁的石岩上有摩崖石刻,从石刻内容可知,栈道由赵帮庆、瞿大兴等116人捐钱开凿修葺,毕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二十日。

梯子崖栈道的摩崖石刻是研究青木川历史及傥骆道的重要史学资料,透过石刻内容可以看到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之心,也看到了不畏艰险、埋头苦干的工匠精神。

文化遗址的寻访和保护对于研究宁强县域历史沿革和秦蜀古道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下一步,宁强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贯彻落实“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工作要求,立足县域内文物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和保护利用现状,对辖区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寻访,充分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强化与文物保护部门协作配合,为宁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文字:刘昕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