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盛夏,万物葱茏。根据省、市院“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安排,我与同事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到马超墓祠,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暖春寻迹,初睹英灵之貌
马超墓祠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勉县县城以西3公里,108国道旁,北依雷公山,南临汉江,与勉县武侯祠相距约1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远远望去,山水之间仿佛还萦绕着往昔的风云之气。
马超是三国时蜀汉名将,武艺高强,人称“三国英雄数马超”。他一生英勇善战,屡建功勋,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公元222年,马超病逝于勉县,并安葬在此。
马超墓隔江与定军山下的武侯墓相对应,墓为汉制覆斗型,始建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马超祠现有山门、正殿、厢房等建筑,均为清代风格。正殿内马超塑像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塑,神采奕奕,威武雄壮。祠前竖立“汉征西将军马超之墓”记墓碑一通。祠内有冯玉祥所立碑石,上书“一世英名基事汉,一遍遗迹痛仇曹”。
作为蜀汉骠骑将军、斄乡侯的他,这座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迹静静诉说着马超的生平事迹与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墓祠不仅是一处物理空间上的遗迹,更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精神与气节。
跨越时空,感受文化传承之力
马超祠内东西厢房则分别陈列着“马超生平展”和“曹刘汉中争霸史”的相关内容。驻足展厅前,看着一幅幅图片、品读记录着马超生平事迹的文字记载,细细品味马超传奇的一生,我看到了马超身上体现出的“兼资文武、雄烈过人”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不仅是三国时期英雄气概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忠诚、勇敢、担当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拼搏奋斗。
马超墓祠曾经是红军游击队训练基地旧址。1934年,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在元墩子战斗失败后,收集流散在勉县、宁强县的游击队员和进步青年108人,并联络国民党三十八军驻黎坪防区的连长黎世昌(中共地下党员),在勉县马超墓创建了勉县垦荒游击队。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勉县垦荒游击队在马超墓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政治军事训练,训练完成后开往黎坪,以垦荒、开矿为名,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游击区,打通川陕红色交通线,建立革命根据地,配合红四方面军在川北的活动。
当我用手触摸院中的石碑,仿佛能看见红军游击队的好男儿苦练军事本领的情景,彰显了战士们赤诚报国、不怕牺牲、机智灵活、勇于亮剑的精神。
访古思今,坚定文化传承之责
走在祠庙间的林荫小道上,阳光透过树叶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摇晃的树叶变幻不止,感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却从未断绝,内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正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今天得以在这里追溯古今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马超墓祠不仅是一处文物古迹,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变迁,我也深刻意识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马超墓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修缮和保护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如修建风雨桥连通祠墓、对墓冢周围环境进行整治等,但文物保护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听一同寻访的检察官讲述,2024年3月,公益诉讼部门干警在对马超墓祠进行走访时发现,马超墓祠保护范围环境不整洁等文物保护不力情形。检察官针对发现问题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保护职责。
如今再次来到这里,马超墓祠的文物保护标志碑已焕然一新,墓祠内外环境整洁有序。行政机关在我们的监督下对马超墓祠开展了一系列保护行动,采取系统治理,保护现状良好。
检察担当,守护中华文化瑰宝
通过这次寻访马超墓祠,我得以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的决心和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检察工作,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与精神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