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现场,于石痕斑驳间感受历史的叹息
罗汉石摩崖,位于褒斜古蜀道延线上,勉县东北方向的同沟寺镇柳坝村,距离县城约26公里,因巨石上雕刻有佛教摩崖造像,人称“罗汉石”。该石刻建于明代,石刻西侧残存有铭文,类别为石窟寺及摩崖石刻。石刻上采用阴刻、浅浮雕等手法雕刻,刀工娴熟,画技精湛,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于2010年9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4月,勉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在开展文物保护专项监督工作时来到了同沟寺镇柳坝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见到罗汉摩崖石刻。石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我不禁对上有苔藓枯叶、刻痕斑驳不清的古石刻心生敬畏,历经60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向我们传递那时关于雕刻技术、佛教文化的记忆。但令人心惊的是,石刻周边杂草丛生、布满青苔、环境卫生脏乱,时值春季风干物燥,附近村民却将木料等杂物堆放于石刻周围。
再访石刻,以公益诉讼监督激活保护力量
我院立即开展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通过现场勘验、询问当事人、咨询专家等查清案件事实,依法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相关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罗汉摩崖石刻保护措施,通过咨询专家意见,采用黑色遮阳网将罗汉石摩崖进行三面围挡避免石刻风化,同时落实专人每日巡查、定期清理周边环境卫生。
2024年7月,我和同事对案件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再次来到柳坝村。村干部向回访的干警详细介绍了行政机关对摩崖石刻整改治理的情况,跟随村干部的指引,映入眼帘的是罗汉摩崖石刻周围环境整洁,文物保护碑、界桩设置规范,虽然当时正值盛夏多雨,但石刻上并无多少苔藓,周边地上的杂草根茬依稀可见。得到有效保护的罗汉摩崖石刻,就像经过了理发剃须、沐浴洗漱,相比之前的不修边幅,让人不自觉眼前一亮。
今再亲睹,用检察之名续写文化传承新章
今年年初,省市检察院部署开展“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月初,我和第三党支部同事按照党总支寻访计划再一次来到柳坝村。
寻访当天,天青云高,我与同事围着罗汉石摩崖仔细端详,欣慰的是摩崖石刻与去年七月来时并无两样,整洁、清新,倘若一位历史的忠实守望者,向我们诉说悠悠岁月的痕迹,默默见证时光的洪流奔腾而过。我自豪地向前来寻访的同事们介绍罗汉摩崖石刻的检察守护故事,诉说着我们重走古蜀道探寻古道遗迹的每一个精彩时刻。
我想,我们检察人以跑一场“接力赛”的态度,“一棒接一棒”地去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法治力量,让后辈后代们跨越数百年、上千年,延续与古石刻的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