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检察动态 > 勉检新闻

【文化“寻保传”】古树名木背后的“益”心守护

发布时间: 2025-04-29
  在中华文化中,松树和柏树都是长寿的象征,松柏长青,多见于名胜古刹。在勉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千年古柏,他们是自然与历史的馈赠,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金泉寺,位于勉县金泉镇雍东村,是汉中名刹之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崇祯七年,古时此地缺水,唯有一泉,当地人惜它如金,“金泉”由此而来。寺依泉而建,故得此名。   

2024年,检察官寻访中发现,金泉寺内有2株古柏,远远观之,古柏胸围粗壮、高耸挺拔、郁郁葱葱。走近时却发现其中一颗古柏树体有斑驳黑色痕迹。询问附近村民得知,受自然因素影响,古树多次遭受雷击导致树枝断裂,一侧树冠长势不佳。

“这两颗古柏树呀,据说有一千多年了,我从小便在这里长大,村里的人都喜欢围坐在树荫下乘凉,这颗树看着我长大。”村里的一位老人介绍道。

古树承载的不仅是村民的乡愁与记忆,更是家乡的历史文脉。

据史料记载,初始,寺内原有十棵古柏,何人手植,已不可考。现仅存两棵,最大树龄一千九百年。早年,两棵古柏树顶自然弯曲,成拱形,俗称“虹桥”,为金泉寺一奇景。

金泉寺千年古柏保护不力问题引起了检察官的重视。该院通过检察建议、座谈磋商会、公开听证会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履职尽责,为古柏保护定良策,采取安装避雷防火装置、设置保护围栏、生长环境整治等措施,加强对古柏日常养护、复壮工作。   

“参天桧柏郁葱葱,丞相祠堂绀宇崇。”根深叶茂、万古长青的古柏是全国各地武侯祠的重要标识,民众以树喻人,寄托哀思,勉县武侯墓祠中同样名木丰茂。《忠武侯祠墓志》记载:“武侯祠与墓多古柏,祠凡64株,墓凡54株,相传为蜀汉炎兴元年所植。”54株象征诸葛亮54岁,64株寓意“八八六十四卦”,纪念诸葛亮创立八阵图。

检察官来到勉县武侯墓博物馆,馆内现存汉柏22株,树龄均在1700年以上。与武侯墓隔江遥遥相望的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内,现留存汉柏16株。过漫长岁月的滋养,这些汉柏历经风雨沧桑,阅尽勉县春华秋实。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勉县武侯墓博物馆副馆长陈晓莉向检察官讲解古柏的古往今来时说道。陈馆长介绍,旧时来武侯墓拜谒诸葛亮,除了携带香蜡、纸裱、贡品等,常常还会拎清油二斤,集中归放后用于定期灌溉园中的柏树,使其遭久旱而不枯。如今,汉柏保护有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可在树冠四周竖立仿生支撑柱,通过分散支撑强度来为主干助力,还为古柏树下的土壤进行了改良等等,每年武侯墓祠与勉县城市园林站会定期对古柏等古树名木开展巡查、体检,及时开展抢救复壮工作,保障古柏安然生长。   

检察官仔细查看了武侯墓祠内古柏的生长情况,为每一株古柏建立了走访档案,在武侯墓博物馆设立古柏保护警示宣传语,列明法律禁止损害古树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增强公众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让文明与自然彼此记忆,让参天的古树把历史的根脉留住。   

“古柏在人们心中是高尚、坚强和永恒的象征。在历史的烽烟中留存下来的古柏,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古柏,就是保护文物,更是保护民族文化。”检察官说道。

在长达1700多年的时间里,古柏不仅镌刻了日月星辰的倒影,存储了气候、时令、灾害、动荡、战乱、文明和进步,还守护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敬仰。   

古树是一部编年史。历史在典籍里,历史在坛坛罐罐的文物中,而活着的历史在古树的年轮里、树梢上。   

为了守护好这些“活的文物”,勉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古蜀道古树名木保护小专项,对全县328株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开展专项排查,发现部分古树存在树干缠绕电线、堆放渣土侵占保护范围、周边环境卫生不整洁等古树本体、生长环境遭受损害的问题。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采取复壮护绿措施,为古树安装围栏装置,清运古树保护范围内堆放的固体废物约3吨,为5株古树安装避雷装置,清除古树树干、树枝缠绕电线、铁丝8处,古树名木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为聚力古树名木保护的合力,勉县检察院与住建、林业、文旅等部门联合印发《古树名木保护协作机制》,为全县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