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省、市院“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安排,我带领政治部、办公室、公益诉讼部门干警一行深入县域内多处文物遗址、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寻访。我再次踏上了寻访古阳平关的旅程,这座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的雄关,始建于西汉,又名白马城、尽口城,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一踏入古阳平关,那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它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地理位置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有“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站在关前,仿佛能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听到阵阵厮杀声在山谷间回荡。
漫步在古阳平关,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脑海中不断浮现。东汉灵帝末年,益州牧刘焉阴谋割据巴蜀,遣张鲁为督义司马攻打汉中。张鲁率兵自成都北上,沿剑阁栈道出古百牢关,到达沔阳。他首先从阳平关打开缺口,并筑寨堡于西侧的走马岭,随后南渡沔水占领定军山,向北夺取天荡山,杀死汉中太守苏固,从而占领整个汉中,统治汉中长达二十多年。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10万进军汉中,攻打阳平关。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寨坚守。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而后,曹兵乘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张卫、杨任逃回南郑,张鲁逃往四川巴中。曹操夺取汉中后,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自己因恐后方不稳而率主力回到北方。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领诸将进兵汉中,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流的深山峡谷之中,彼此相互对峙一年有余,刘备未能进入汉中盆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一面派兵攻打张郃在走马岭的营堡,一面南渡汉江,沿山间小路,通过夜间偷袭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并且斩了夏侯渊。张郃闻夏侯渊败死,即退守阳平关。随后,曹操增兵阳平关与刘备决战,刘备坚守不出。曹军终因军粮不济,将士伤亡过大,而败退关中。自此,汉中归刘备管辖。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率领各路大军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在这八年里,诸葛亮一直把阳平关作为他进可以攻、退利于守的大本营。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陈仓古道进行北伐的。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岗上仍留有诸葛亮读书台遗址,让人不禁缅怀这位智慧超群的军事家。
历史并非只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记载,而是真实发生过的鲜活故事。这些故事通过这些古老的遗迹传递给我们,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壮志豪情。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跨越千年的历史,时间来到2024年那个午后,我和我的同事一同走在古阳平关的城墙上,随处可见的包装盒、烟头等生活垃圾,个别砖块被刻画,文物价值遭到破坏。通过启动检察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保护文化遗产。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各部门依法积极履职,对周边环境及破坏文物价值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治理,并建立长效机制凝聚保护合力,让古阳平关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今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我再次来到了古阳平关,这里干净整洁,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映照着我们每个人,那暖融融的光斑跳跃在脸庞,似在诉说守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以检察之力,守护文化遗产的璀璨星河,我们义不容辞,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