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越喧嚣,司法越慎重。办案的过程是最好的释法说理过程。2018年8月,“昆山反杀案”发生后,王勇率领团队应邀介入引导侦查,提出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意见。在公安机关撤案后,王勇参与起草了案件相关通报时,把“合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正当防卫是“以正对不正”等法学理念向社会公众清楚阐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连续三年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流行金句,变成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司法机关高度遵循的价值理念,让司法更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
苏州疫情防控期间,工业园区位于“暴风眼”,为防止封控影响正常履职,王勇带着14名干警组成防疫专班统筹全院工作,还组织被封控的同志在线上组成17人普法专班,针对疫情防控管理问题制作“十问十答”普法推文和“十宜十忌”双语海报,送到各接到社区,经新华社推广后阅读量超百万,让特殊时期的法治传播更有针对性。
深邃的法治思考,是法律人的风华所在。这些年,写下《检察官,端菜者还是炒菜者》《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蝴蝶效应》等理性有力的评论文章数百篇,在法律圈乃至社会传播甚广,频频获奖,影响颇深。这些有影响力文章指导了司法实践中假口罩、非法经营成品油、非法经营药品罪等常见案件的办理。此外,王勇还多次跨圈为公安部刑侦局、省律协等不同培训班授课,由他参与撰写《公诉人出庭的方法与技巧》《公诉实务讲堂》,成为检察业务类畅销书籍。
除了向外传播,如今的王勇在园区检察院遇到“一地青苗”。在这块60%干警年龄40周岁以下的试验田里,他成立“青剑坊”、常态化开展“青年沙龙”,在对社会热点案事件的讨论中,他将检察真经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提供检察产品需责任心”
专业精神的践行者
王勇虽身居领导岗位,但让身边人感受更深的,是他作为业务带头人、专业引领者的影响力。在苏州市检察院,王勇大刀阔斧地建章立制,起草推动大量规范制度的出台与落实,很多规范性文件都成为法律圈转发的热点。如他组织编写的《证据审查百问》、《起诉书制作规范指引》,先后被《检察日报》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被近百个法律微信公众号持续转发。
王勇作为当时全省唯一分管四个刑检部门的副检察长,认真履行检察官清单的监督指导职责。仅在2021年,就修改、签发818份法律、工作文书,参与检察官联席会议讨论案件351次。他在修改、审批文书时,反复推敲,逐字核对。“有一个案件的审批多次不成功,最后发现是统一业务系统的审批意见不能超过千字,我的分析意见有1500字,超额只能简化后签发。”
在江苏,苏州的刑事案件办案总量和人均办案量最高。他没有因为案多人少就降低标准,反而一直狠抓案件质量。一年时间,他主导下发各类案件分析、通报的主任检察官简报44份。2021年,江苏省涉及刑检工作的15项考核指标中,苏州市刑检部门基本都在前三,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被告人上诉率等多项指标全省第1位。实现了“认罪认罚率高、办案效率高、审前羁押率低、上诉率低、申诉案件和复议复核案件低”的“两高四低”态势,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
王勇发表在《检察日报》头版的文章《检察官,端菜者还是炒菜者》曾引发全国法律人热议,这篇旨在述清“责任强一丈、工作才能进一尺”的评论,将检察官比喻为炒菜者而不是端菜者,“按照最符合‘菜谱’的标准和思路,取舍公安机关准备的原料,这样才能推出合格的检察产品”——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专业情怀和责任心,是他取得一路璀璨的精神原点。
“这一路,驱动我不断进步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对检察产品的更高需求,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的新要求。”这种力量,让他从一个不懂法律的“菜鸟”,逐渐成为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不断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用心、用情的法律监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者:张安娜 胡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