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文化

“汲冢竹书”古事新声

发布时间: 2023-05-06

  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二年(281年),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在当时的河南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境内)的一座古墓旁,有一个名叫不准的盗墓贼仔细观察了一番周围的动静,然后悄悄钻进这座古墓中,准备盗取陪葬品,大大地赚上一笔钱。但他钻到古墓中后,里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古墓中有许多竹片,他胡乱抓了一把,然后点燃照明的东西来看究竟是什么。他发现这些竹片上有字迹,但是,不知道这些竹片有什么价值,就随手扔了。他带走了珠宝和玉器,留下了一大堆被他搅得乱七八糟的竹片。第二天,古墓里发现大批竹简的消息就在汲郡迅速传扬开来。

  这座被盗的古墓是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魏襄王(公元前318年-296年)的墓,汲郡在赵国时期是魏国的土地,魏襄王死后就埋葬在这里。这座古墓里发现的竹简长两尺四寸(合今天的一尺七寸),每个竹简上大约有40个字,都是用漆书蝌蚪文写就。消息传到西晋的京师洛阳后,上下为之震动。因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和三国鼎立时的天下混战,政府和私人藏书损失惨重,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后,正在广泛征集天下书籍,听到这个消息后,自然非常高兴,马上派出几十辆马车把这些竹简运到京师洛阳。由于这些竹简在墓中时间太长,散乱不堪,而且,竹简上的许多字迹已残缺不全,前后次序也一片混乱,所以,晋武帝又命令中书令荀勖、中书令和峤以及束皙、杜预、卫恒等当时的著名学者,对这些竹简进行认真而详细地整理和考证。经过二十多年,这些竹简才被整理出个头绪来。

  魏襄王墓中发现的这些竹简,一共有十六部古籍七十五篇,其中完整的有六十八篇,另有七篇因为残损严重而不知道其名字或题目。这些古籍的篇目,在《晋书》中的《束皙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它们是《竹书纪年》十三篇、《易繇阴阳卦》两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两篇、《国语》三篇、《名》三篇、《师春》一篇、《琐语》十一篇、《梁丘藏》一篇、《缴书》两篇、《生卦》一篇、《大历》两篇、《穆天子传》五篇、《图诗》一篇,另外还有杂书十九篇,包括《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这批珍贵古籍被称为“汲冢竹书”,成为我国国宝级的文物,向人们揭示了早就消失在历史岁月里的一幕幕情景。

  西晋时期,“汲冢竹书”整理工作结束后,研究工作接着全面展开:杜预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补正了他的旧作《春秋经传集解》,司马彪根据《竹书纪年》著书驳正了谯周的名著《古史考》,续咸写成了《汲冢古文释》十卷,郭璞为《穆天子传》作了注释。然而,就在“汲冢竹书”研究工作方兴未艾之际,“八王之乱”和“五胡之乱”爆发,西晋的京城洛阳在战乱中成为一片瓦砾,汲郡古墓中发现的遗物也多有散失。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汲冢竹书”全靠手抄才得以流传下来。

  汲郡魏襄王墓中出现的这些书,不少是早已失传的珍贵古籍,比如,《竹书纪年》十三篇(有学者校正为十二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因为这部书是按年代编的,所以被称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编年体著作。

  比如,《周书》的内容与世间流传的儒家传统学说不一致,因而历来不受人们的重视。传世本的《周书》残缺非常严重,为了看到这部书的原貌,只能依靠汲郡古墓中发现的《周书》来进行补充,这才使得《周书》成为后来在世间流传的六十篇版本,因此,这部书又被称为《汲冢周书》。依靠汲郡古墓中的发现来补充《周书》,尽管其内容依然与世间流传的儒家著作有不少违异的地方,但与甲骨文和金文记载的内容非常吻合,所以我国不少著名学者认为,这部书的价值毫不逊色于传统的经典《尚书》。

  从殷商以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竹木简、帛书到各种抄本、刻本,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每一段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艰难历程和非凡成就,是我们的文化之脉。保护这些文物,是我们的职责,更是光荣的使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