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检察动态

【媒体看检察】西部法治报:嘉陵江船工号子寻访记

发布时间: 2025-06-06


初夏的阳光洒在嘉陵江水面上,江水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与江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水墨画。5月8日,怀揣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敬畏与好奇,汉中市略阳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们走进白雀寺镇,踏上探寻略阳嘉陵江船工号子的文化之旅。

白雀寺镇位于略阳县城南17公里处,嘉陵江江水穿镇而过。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码头上船只往来如梭,一片繁忙景象。而船工号子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水运劳作中应运而生,成为小镇独特的文化印记。

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检察官们来到略阳嘉陵江船工号子传习所,见到了第三代传承人何玉秀。老人已年近八旬,精神矍铄,布满老茧和皱纹的双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点点滴滴。“得知来意后,他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内,墙上挂满的船工老照片、角落里陈旧的船桨、桌子上厚厚的号子曲谱手稿,都将我们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船工岁月里。”检察官单冰说。

嘉陵江船工号子最早起源于唐朝,嘉陵江上游水系发达,船运是当时货物集散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略阳县境内有白雀寺、水西门、白水江三个漕运码头。嘉陵江流域略阳段多滩涂、峡谷,水流湍急。逆水行船,仅靠摇桨的船工,船只寸步难行。为了集中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船长带领船工和岸上的纤夫喊起了劳动号子,船工和纤夫劲儿往一块攒,力往一起使,助力船只逆行,安全渡过激流险滩。2021年,略阳嘉陵江船工号子被列入汉中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被问及船工号子的历史时,何玉秀老人的眼睛瞬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从小就听着船工号子长大,后来自己也成为一名船工,这号子就像是我的命根子一样。”他轻轻地抚摸着桌上的曲谱,缓缓讲述起自己与船工号子的不解之缘。

何玉秀出生在船工世家,父亲是经验丰富的老船工,他自小就跟随父亲在嘉陵江上行船。那时的略阳作为重要的水运枢纽,江面上商船往来不断。木船无动力,全凭人力与纤绳摩擦前行,为了统一节奏、鼓舞士气,船工们便喊起了号子,高亢激昂的号子声回荡在江面,将众人力量凝聚在一起,成为战胜风浪的精神支柱。说着,老人挺直腰板,深吸一口气,兴致勃勃地唱起船工号子:“嘿哟嗬,拉到见了滩,屁股撅上了天,没见船动弹,嗨,嘿……”

交流中,检察官了解到,船工号子内容丰富多样,以反映船工和纤夫们的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融入地方民间小调,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运逐渐被现代交通取代,船工这一职业慢慢消失,会唱船工号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何玉秀老人忧心忡忡地说:“就怕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到我们这一代断了根。”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略阳县政府采取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何玉秀老人也尝试将船工号子融入文旅表演,借助互联网推广,并通过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走进校园、社区,向年轻人传授船工号子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

在与何玉秀老人的交流中,检察官们从法律的角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并向老人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告诉他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益;同时告知老人,检察院将充分发挥职能,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督,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