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略阳县人民检察院第一党小组深入略阳县徐家坪镇街口村,寻访1936年红二方面军街口伏击战遗址。此行既是对革命历史的追思,亦是对乡村振兴实践的观察。站在嘉陵江畔,远望层峦叠翠,耳畔仿佛仍有枪炮轰鸣与江涛共鸣,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激荡出深沉的回响。
一、历史的褶皱:街口伏击战的烽烟
街口村位于嘉陵江峡谷腹地,古栈道穿行其间,地势险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为掩护主力北上,在此设伏阻击国民党追兵。据村史记载,红军依托山势构筑战壕,以少胜多,成功阻滞敌军,为长征战略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的遗址核心区,战壕轮廓依稀可辨,新修缮的伏击战纪念碑巍然矗立,碑文镌刻着“红军街口伏击战纪念碑”几个大字。触摸碑身粗粝的石面,仿佛能触到当年战士的血汗。村支书王新华介绍,为还原历史,村内已重建战役纪念亭、战壕遗址及红军食堂,并计划打造红色教育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
二、现实的注脚:乡村振兴中的红色传承
街口村的发展,是历史记忆与当代使命的融合。2023年起,略阳县启动“街口伏击战恢复建设”项目,重点改造红军街区民居、复原红军食堂,并配套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
走访中,我们遇见老支书王明武。他主动让出自家五间老屋,改造成红军主题餐厅。“当年红军用命守这里,如今我们得用行动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他指着墙上的作战地图,眼神坚定。村集体还流转土地发展蔬果采摘园,将红色资源与生态农业结合,带动村民增收。
三、细节的温度:遗址保护的“小题大作”
遗址保护并非简单的复原,而是对历史脉络的细腻梳理。徐家坪镇在规划中提出“小题目、大作为”策略:以战壕修复、民居改造等“微更新”为触媒,激活整片街区。在街口组,我们目睹施工队正为古街房屋外立面“修旧如旧”。工匠用传统夯土工艺填补墙缝,瓦片按原样排列,连门楣上的标语也仿照旧时笔迹书写。这种“绣花功夫”,既留住历史肌理,又赋予街区新生命力。
四、精神的延续:从战场到田园的接力
遗址不仅是纪念地,更是精神教育的载体。略阳县政协曾组织委员“重走红军路”,在遗址前重温入党誓词;人武部青年民兵亦来此聆听战斗故事,强化“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使命意识。村内农耕文化体验园陈列织布机、水井等旧物,年轻一代在此感悟先辈艰辛,亦思考未来方向。
五、结语:在历史的土壤里播种未来
街口阻击战遗址的寻访,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觉醒。历史遗迹如一把钥匙,既能打开记忆的匣子,亦能开启未来的门扉。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寸战壕、每一段故事,便是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我们亦需以法治之力护航文化遗产保护,让历史的回响永不湮没于时光长河。